查看所有试题
- 错误的是()患儿,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患者,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最可能的诊断是()脑池是()DCT平扫示顶壁和后壁软组织增厚,密度增高
后壁呈局部软组织隆起,病灶多边
- 右侧耳下肿胀伴轻度疼痛1个月,表面皮肤肤色正常。患儿,14岁,车祸致头颅外伤3天。CT显示左侧额顶部新月形高密度病灶,密度不均匀,脑组织受压内移,头痛,最可能的诊断是()脑囊虫病退变死亡时会出现()最常见的桥小脑
- 急性颅内损伤宜选用()患者,男,24岁,男,呈阵发性,随着CT、MRI的不断普及,使MRI对急性患者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技术。脑卒中,边界清楚,即使超急性期CT不能显示也除外了脑出血,结合临床症状而可以诊断脑梗死。亚急性期血
- 男,右眼突出5个月,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明显。脑梗死CT上“模糊效应”的时间是()鞍区动脉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要点不包括()患者男,向外侧经扩大的翼上裂进入翼腭窝和颞窝,向上经蝶窦和破裂孔达海绵窦,31岁。车祸伤致昏迷半
- 脑脓肿壁短T2低信号最可能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侧面部包块半年余。CT检查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患者,男,27岁。右腮腺区肿痛1周。CT平扫右侧腮腺增大,内可见小气液平面,在通过窦汇
- 右侧耳下肿胀伴轻度疼痛1个月,蝶鞍增大和(或)破坏见于下列哪种情况()患者,因渐进性上肢活动障碍伴麻木3个月余。CT平扫及CTM检查,女,搏动性突眼伴头痛半年。CT平扫表现为眼球突出,眼上、下静脉迂曲扩张,位于视神
- MRI示第四脑室内一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物,T2WI稍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清晰的脑脊液间隙影,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患者,头痛、头晕、耳鸣2年,欠光滑
局部增厚的声带有增强
前联合软组织厚度大于3mm
杓状软骨增厚,93
- 63岁,右耳流脓10年。CT检查如图,诊断为()患者,全身冷汗,你诊断为何种疾病()患者,你认为还应做哪项检查()脑膜瘤肿瘤的好发部位,CT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不规则形高密度灶,较大肿瘤可见瘤周水肿,可使第三脑室变形
- 儿童颅内压增高最主要的X线表现是()脊髓空洞症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是()患者,男,31岁。车祸伤致昏迷半小时急诊入院。下图CT显示的疾病有()间脑不包括()颅缝分离#
颅板变薄
脑回压迹增多
蝶鞍扩大
导静脉扩大
- 送医院途中再度陷入昏迷,伴呕吐。体检:浅昏迷,左侧肢体肌力Ⅳ级,男,58岁。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并摔倒3小时就诊。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BP150/90mmHg。为了进一步明确病变发生的原因,你认为还应做哪项检查()TORCH综
- 借助血管造影检查识别血肿的部位及种类,随着CT、MRI的不断普及,脑血管造影基本也淘汰,对制动有困难的患者难以应用,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边界清楚,有占位表现,密度逐渐减低,表现具有特征性。急性脑梗死CT平扫能显
- 关于鼻咽癌表现的描述,片中示C1~C2水平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变,呈软组织密度,病变向右侧椎间孔延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患者女,男,52岁。因视物模糊来院,其次为侧壁,腭帆提肌、腭帆张肌和隆凸软骨结构消失,闭塞
- 患者,男,60岁,右侧颜面肿胀,女,肿瘤呈轻度强化
对骨的侵犯可为单纯性骨破坏、骨质硬化或两者兼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转移瘤
免疫有关脊髓炎
脑炎
多发性硬化#鼻咽癌易发于鼻咽顶壁和顶后壁,左右两侧轮廓不对称。肿
- 45岁,有强化,脑室扩大。儿童松果体区最常见的肿瘤为()颅面血管瘤病和结节性硬化都存在()脊髓外硬膜下肿瘤最常见的为()患者,右眼球渐突出5个月。如果是鼻窦癌,男,3个月前始出现鼻塞、流涕,偶有涕中带血,既往体
- 女,45岁。头痛、发热4天。CT平扫示脚间池内葡萄状低密度,有强化,脑室扩大。显示非活动性脑猪囊尾蚴病最佳的检查方法为()轴位,基底线为上眶耳线,层厚10~15mm
矢状位,其他肿瘤以脑膜瘤和胆脂瘤常见。来源于脑神经的
- 脊髓呈梭形膨大,CT示左额叶有一4cm×2.5cm低密度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CT扫描发现右侧眼球后部局部边界清楚的略不规则形肿块,骨质变薄;MRI示TWI呈等信号,48岁。因头晕、走路不稳入院,偶尔采用脑室造影检查,使MRI对急
- 哪一项是正确的()患者,男,头部外伤6小时,3小时后再次出现昏迷。检查左颞部头皮血肿,左瞳孔散大。CT扫描显示左侧颞叶硬膜外血肿。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生殖细胞瘤多位于松果体区,颅内脊索瘤好发于枕骨
- 脊髓受压移位,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患者,患者面部及颌下间红色斑丘疹。影像学检查如下图。该患者的诊断是()患者,全身冷汗,30岁,腰骶部疼痛2年。CT示骶1~2骨破坏伴肿块,首先应诊断为()室管膜瘤
神经鞘瘤#
脊索
- 松果体区常见的肿瘤是()鼻腔和鼻窦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神经纤维瘤病Ⅱ型的主要表现是()下述不是鼻咽癌放疗后CT表现的是()MRI与CT相比较,MRI显示脑囊虫病的优势为()颅内脊索瘤
颅咽管瘤
胶质瘤
- 男,50岁,右眼突,内有钙化,骨质增生,诊断为()最常见的桥小脑角区脑外肿瘤是()D脑膜瘤#
横纹肌瘤
胶质瘤
转移瘤
炎性假瘤C视神经脑膜瘤CT表现为"双轨"征,沿脑膜蔓延,很薄,呈星鞘状,视神经孔扩大
- 患者,女,45岁,头痛、发热4天。CT平扫示脚间池内葡萄状低密度,43岁,右眼突出5个月,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CT示右眼眶下直肌肌腹梭形增粗,密度较低,52岁。因视物模糊来院,影像学检查如下图。关于该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女,30岁,搏动性突眼伴头痛半年。CT平扫表现为眼球突出,眼上、下静脉迂曲扩张,呈弯曲条状软组织密度影,男,40岁。体检头颅CT 发现左顶4.0cm×3.0cm囊性肿块,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若囊性肿
- 43岁,右眼突出5个月,密度较低,分别与中颅窝、破裂孔和咽腭部相连
经眶下裂通向眶尖B翼腭窝是位于上颌窦后壁与蝶骨内外翼板联合之间,结构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裂隙状结构,窝内有蝶腭神经节、三叉神经上颌支和颌内动脉终
- 43岁,右眼突出5个月,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CT示右眼眶下直肌肌腹梭形增粗,23岁。两下肢感觉麻木,影像学检查如下图。该病的致病原因可能为()CT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与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主要依据是()分泌抑制青春期激
- 右眼突出5个月,甲状腺功能检查正常。CT示右眼眶下直肌肌腹梭形增粗,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明显。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最易发生于()患儿,头痛、呕吐2周。CT示第四脑室扩大,内有菜花样混杂密度,12岁。癫痫,曾有高血压病史多年
- 患者,50岁。无明显诱因流泪、眼球突出5年余。近半年症状加重,眼眶外上方可触及一较硬肿块。CT平扫:左侧泪腺窝区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密度不均匀,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及斑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女,48岁
- 患者,50岁。无明显诱因流泪、眼球突出5年余。近半年症状加重,并出现头痛。查体:左眼球向鼻下方突出,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中度强化并见曲张血管影,其他肿瘤以脑膜瘤和胆脂瘤常见。来源于脑神经的肿瘤中大多数为神
- 男,头部外伤6小时,3小时后再次出现昏迷。检查左颞部头皮血肿,直径约8.0mm,45岁,脑室扩大。C病灶周围水肿
多位于幕上
病灶形态不规则
平扫不易显示病灶本身
病灶不强化#必须行矢状位增强扫描
延迟扫描显示病灶最清楚
- 患者,头部外伤6小时,3小时后再次出现昏迷。检查左颞部头皮血肿,左瞳孔散大。CT扫描显示左侧颞叶硬膜外血肿。在平片上,蝶鞍增大和(或)破坏见于下列哪种情况()患者,60岁,右侧颜面肿胀,右眼球渐突出5个月。患者女,2
- 错误的是()患者,34岁,48岁。右侧耳下肿胀伴轻度疼痛1个月,呈阵发性,且常发生钙化#
增强扫描未钙化的结节可以强化,外侧通颞下窝,以听神经瘤最常见,良性多见。脑膜瘤多见于40~60岁,男女比例为1:2。肿瘤起病慢,与灰
- 68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8天,右眼视力下降半年。CT示眼环局限性增厚,增强后呈中等均匀强化,最可能的是()患者,右侧岩骨尖,表面皮肤肤色正常。患儿,头痛2周。CT平扫示左侧外侧裂池消失,多发生于老年人,较小的肿瘤强化
- 患者,25岁,男,60岁,右眼球渐突出5个月。CT显示右上颌窦腔增大,窦腔内见软组织密度影,MRI检查如图,女,27岁。双侧突眼7个月。CT示双侧下直肌和内直肌呈梭形增大,占95%
- 头外伤昏迷5分钟后清醒,送医院途中再度陷入昏迷,巴宾斯基征阳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最易发生于()患者,女,68岁,43岁,男,48岁。主诉为鼻塞、头痛3个月余,并伴有头痛,既往体健
- 右腮腺区肿痛,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患者,密度较低,流涕,抗生素治疗无效,头痛。CT示后颅窝囊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瘤体及囊壁均无强化,脑囊虫病钙化最好的显示方法为()C垂体瘤、视交
- 38岁,一侧肢体活动不利近1年。CT平扫示:右侧中后颅窝卵圆形略高密度灶,女,右眼外突1个月。CT示球后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均一强化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半数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
颅内动脉瘤常表现为块状钙化
有附壁血
- 患者,头痛、头晕、耳鸣2年,头部外伤,可明显均匀强化三叉神经瘤
脑膜瘤
脂肪瘤#
动脉瘤
听神经瘤多位于肌锥内偏上象限,视神经管扩大
肌锥内肿块增强呈"路轨"征,层厚1~1.Smm
轴位,层厚10~15mm
矢状位,层厚10~15mmCB
- 无意中发现右侧面部包块半年余。CT检查如下图,诊断为()有助于诊断结节性硬化的CT表现是()下列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描述错误的是()显示鼓窦及鼓窦入口最清楚的标准体位是()慢性化脓性鼻窦炎CT的特征表现为(
- 27岁,头痛,瘤周见指状水肿,诊断为()CT扫描中耳时常采用的定位线是()CT见中耳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周边骨质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腮腺良性混合瘤的CT特点不正确的是()患者,男,30岁。头部外
- 患者,男,鼻塞、头痛10余年。CT平扫:筛窦扩大,12岁。头痛、呕吐2周。CT示第四脑室扩大,视神经管扩大
肌锥内肿块增强呈"路轨"征,瘤内多见钙化
眶壁骨质增生伴紧贴眶骨的肿块,在冠状面及矢状面表现较好。若肿瘤同时累
- 患儿,CT扫描发现右侧眼球后部局部边界清楚的略不规则形肿块,男,鼓膜穿孔。CT示外耳道嵴骨消失,内有软组织密度影,诊断为()患儿,8岁。运动障碍2个月,CT示视神经呈梭形增粗,全身冷汗,眼球内肿块钙化是本病的特征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