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独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变色龙》、提出问题(posing problems)、理想境界(ideal state)、故宫博物院(palace museum)、解决问题、、具体情况(concrete conditions)、生活态度(life attitude)、《苏州园林》、文章主题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手法。过程与方法: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文豪独特的个性与非凡的魅力。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教师把“感受大文豪独特个性”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太合适
B.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设置清晰.表述准确
C. 过程与方法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D. 教学目标的设置合理,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阅读《苏州园林》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课《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灵光一现,心想何不将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完整的认识,又能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写法。在课堂上教师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写下了如下文字:“一个是富商的私人花园,一个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这段文字展示后,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也用这样的句式进行描述)生: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生: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对比教学,富有创新精神
B. 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 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D. 该教师喧宾夺主,使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单选题]阅读《变色龙》教学预设(节选),回答问题。读课文(自读或请几个学生读)。[要求]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另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势力眼的警官……[说明]这种另拟题目的办法,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要拟出题目,就要在读课文过程中进行思考;所拟的题目表现出他们初步阅读的水平,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是一举多得的办法。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否定,只是对学生表达不好的语言予以启发性的纠正。待第一步工作完成后,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外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concrete conditions)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明确]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蜥蜴”善于变色一样,所以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巧妙地从拟题人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B. 通过拟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解读文本
C. 教师的预设过于简单,而且在学生思考时.没有预设引导环节
D. 该预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赏析文本、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
[单选题]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作者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作者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对这一课堂结束评价不恰当的是()。
A. 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B. 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 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
D. 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单选题]某教师布置了一项教学任务“生活见闻与感悟”,每逢寒暑假或黄金周,她总会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假期的见闻和自己的感悟,事情无论大小,文字无论多少,只要是真实的见闻和发自内心的感受和认识就行。天长日久,学生养成了用心观察、勤于记录的习惯。对于这种作业形式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A. 开发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B.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
C. 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资源学习写作
D. 需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集体活动
[单选题]在教学某版教材初中语文课文《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以下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意在让学生通过精读.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B. 意在让学生通过有重点地阅读.分析说明顺序
C. 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D. 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结构特点
[单选题]在某次“写作”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写作”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B.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C. 鼓励学生多写,任意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D. 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单选题]在某次“阅读教学”的主体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特别讨论了“阅读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 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B.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C. 阅读教学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D.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单选题]某版教科书《雷雨》课后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戏剧的分类,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A. 练习系统
B. 知识系统
C. 助读系统
D. 范文系统
[单选题]以下哪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A.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B.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C. 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D. 学生素质及其价值的提高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rvoz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