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四分法中,一般不便归入其他三类的文献均归入()。子部
- 敦煌学研究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和()。烈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敦煌文献;敦煌史地;敦煌艺术汉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 中国古典目录学著作的颠峰之作当为清代()(总主编)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
- 古代版本主要有()和()两种。刻本;写本
- 古代避讳分()和()两种,而以前者为严格和普遍。官讳;私讳
- 古人读书首先要对语句如何停顿做出判断,这项工作称为()。《徐霞客游记》十二卷,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归于()。断句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字形为主,词典以训释字义、词义为()。主
-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 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南宋陈振孙的目录学著作是《》。《书目答问》的补正者是()。七略;直斋书录解题张之洞
范希曾#
傅增湘
叶德辉
- 严复于《天演论》“译例言”中称译事有三难:()。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信、达、雅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隋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
-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金石时代、竹木()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简牍;纸质
-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和()两大类。总集;别集
- 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乾嘉
-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和()。董作宾
- 东汉晚期,经学大家()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现存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政书是()。郑玄遍《通志》
《通典》#
《文献通考》
《永乐大典》
-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永乐大典
- ()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秦始皇
-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雕版印书始于(),到五代后,这一技术已被广泛运用。文献;文献秦代
-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899
- 金石的“金”指();金文则指商周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大唐内典录》十卷,是唐初僧人()所撰。青铜器道安
僧祐
费长房
道宣#
- 清代考史三大家为(),分别著有《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等考史名著。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
-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刻印之《金刚经》。868
-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的《典通》、()的《通志》和()的《文献通考》。杜佑;郑樵;马端临
- 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汲冢周书
- 西汉()和()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刘向、刘歆
- 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 )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即 诗、书、礼、义、春秋
- 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二是指() 。将中外书籍集为一编统一分类尝试,作为我国目录的先驱的是()。典籍;贤才《古越藏书楼书目》#
《书目答问》
《西学书目表》
《书目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