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清代《说文》四大家:()《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说文句读》与《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纸书的装帧形式,先后有()等。段玉裁;桂馥;王筠卷轴、梵夹、旋风、蝴蝶
旋风、梵夹、卷轴
- 我国古代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编辑的古代诗文总集是()太子萧统编辑的《文选》。梁昭明
- 最早的采用雕版印刷术的书籍是()。《金刚经》
- 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正确#
错误
- 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正确#
错误
-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正确#
错误
- 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书目答问》的补正者是()。正确#
错误张之洞
范希曾#
傅增湘
叶德辉
- 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正确#
错误
- 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文学翻译。学术翻译
- 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 明焦竑有()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书目答问》的补正者是()。《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张之洞
范希曾#
傅增湘
叶德辉
- 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隋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著作的是()。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七略》#
《别录》
《汉书》
《世说新语》《汉书•艺文志》
《七略》#
《文献通考》
《永乐大典》
- 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著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代人。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书目答问》的补正者是()。宋
元
明#
清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隋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张之洞
范希曾
- 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基本上被()书取代。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洋装#
-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之西汉简牍,有()等内容。书坊刻本中有不少通俗文学作品,如杭州瓦子街张家书铺刊刻的()就是现存宋人平话小说中最早的刻本。《苍颉篇》、《诗经》、《周易》、《吕氏春秋》、《庄
-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时代。秦朝
西汉#
东汉
清朝
- 考证认定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说,文献辨伪学也可称为文献()。年代学
- 类书;史书()、古注、地志、字书、杂抄等都是辑佚的重要文献资源。史著、史籍
- 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形式。包背装的主要缺点是版心较易磨损。装帧
- ()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版心
- 编制私人藏书目录约起于南朝()时期。见于记载者,以萧梁任昉为始。宋齐
- 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的基本结构。目录
- ()为最早之字书;《尔雅》为最早之词典。说文解字
- 由书写到()是文献传抄史上一次质的变化。而电子拷贝的出现则是文献传抄史的第二次质变。印刷
- 对古代()的(),古代通称训诂文献检索步骤主要包括()。文献;注释分析检索课题#
选择检索工具#
索取原文#
选择检索方法或检索途径年#
鉴别文献真伪
- ()的发明,使文献传播有了赖以固定和长久保存的基础。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文字《汉书•艺文志》
《七略》#
《文献通考》
《永乐大典》
- 做好()一般需要具备相当的古典文献知识、特定专业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辑佚
- “()”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标点
- 稿本为成书时最初文字记录,保持书籍的本来面目,因此为校勘之最可靠依据。它又有()与()之别,后者更能代表文献原貌。初稿;定稿
- 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地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 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清代的铁琴铜剑楼,是著名的的书楼,其主人是()。汉代范钦
陆心源
丁申
瞿绍基#
- 电子文献以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态,且以更大容量、更便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时代。图像;声音;视频秦朝
西汉#
东汉
清朝
- ()年间发掘的“汲冢周书”中,重要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烈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西晋太康汉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 明末清初()积三十年之功撰成的日知录为重要的文献考据著作。顾炎武
- 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传播之大事。文献
- 佛教大典大藏经的编纂,(),前后近20次。而明前编纂基本未完整保存。我国最早的一部目录汇编是()。论述我国古代农业的著作《汜胜之书》早已失传,现能查到征引它的著作的是()。自宋至清别录#
七略
汉书﹒艺文志
- 孔门第子及(),子夏文献整理尤其突出,传《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均传自其手。后中
- 金代王若虚的()中包含较多的文献考辨内容。《滹南遗老集》
- 东汉大儒郑玄遍注群经、兼及纬书,对各种文献作注释兼校勘的工作,并作三礼目录;毛诗谱()等。文献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