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光合作用的碳同化的过程是()的过程。叶黄素分子是()化合物。A.光能吸收传递
B.光能转变为电能
C.电能变活跃的化学能
D.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A.单萜
B.倍半萜
C.二萜
D.四萜#
- 在高光强、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3植物的光合速率:()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稍高于C3植物
远高于C3植物#
低于C3植物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
B.暗反应不需
- 光合细胞是在()内合成淀粉的。光合作用电子传递偶联ATP形成的机理方式称为()。A.叶绿体的基质#
B.过氧化物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C3途径
C4途径
化学渗透#
氧化磷酸化
- 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一植物叶片甲,打取一定的面积,于100℃下烘干,称其重量;到黄昏时,再取同一株上着生位置与叶片形状都与甲基本相同的叶片乙,同样处理,称其重量,其结果是:()。A.甲叶片比乙叶片重
B.乙叶片比
- 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A.CO2饱和点
B.O2饱和点
C.CO2补偿点#
- 引起植物发生双光增益效应的两种光的波长是()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发生在()。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450nm
B.650nm#
C.大于665nmA.叶绿体被膜上
B.类囊体膜上#
C.叶绿体间质中
D.类囊体腔中A.PSⅠ存
- 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的二氯酚吲哚酚可以为PSⅠ提供电子,所以它可作为人工电子供体进行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的研究。A.有抑制作用
B.有促进作用#
C.无作用A.高浓度
B.人工合成
C.还原
- 发现光合作用固定CO2的C4途径的植物生理学家是:()能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A.Hatch#
B.Calvin
C.Arnon450mm的蓝光
650mm的红光
大于685nm的远红光#
- 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 指出下列三组物质中。哪一组是光合碳同化所必须的:()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光合细胞是在()内合成淀粉的。如果光照不足,而温度偏高,这时叶片的CO2补偿点()。C3途径是由哪位植物生理学家发现的
- 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的最终电子受体是()。ATP
NADP+#
PSI
PSII
- 在无氧条件下能以H2S为氢源,以CO2为碳源的光自养细菌是()。A.硫细菌#
B.氨细菌
C.蓝细菌
D.铁细菌
- 光合链中的PQ,每次能传递()。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在同时盛有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养鱼缸中,当处于下列哪一种情况时,整个鱼缸的物质代谢恰好处于相对平衡()。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的最终电子受体是()。A.2个e
B
- 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源于()光合作用放氧反应发生的氧气先出现在()。A.CO2
B.H2O#
C.RuBPA.叶绿体被膜上
B.类囊体膜上
C.叶绿体间质中
D.类囊体腔中#
- 引起植物发生双光增益效应的两种光的波长是()CAM植物PEPC固定CO2在()中。卡尔文循环中CO2固定的最初产物是()A.450nm
B.650nm#
C.大于665nmA.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间质
B.叶肉细胞的细胞质#
C.维管束鞘细胞的
- 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A.450nm的蓝光
B.650nm的红光
C.大于685nm的远红光#
- 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光合作用每同化1分子CO2所需光量子约()个。A.蔗糖
B.淀粉
C.磷酸丙糖#A.2~4
B.4~8
C.8~10#
D.12~16
- 群体植物的光饱和点比单株()。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反应式为()。高A.12H2O+12NADP+nPi→12NADPH2+6O2+nATP
B.6CO2+12NADPH2+nATP→C6H12O6+12NADP+6H2O+nADP+nPi#
C.12NADPH2+6O2+nATP→12H2O+12NAD
- 从进化角度看,在能够进行碳素同化作用的三个类型中,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1946年()等人采用14C同位素标记和双向纸层析技术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同化的循环途径。A.细菌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化能合
- 光呼吸的底物是(),光呼吸中底物的形成和氧化分别在()、()和()等这三种细胞器中进行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及光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乙醇酸、叶绿体、线粒体、过氧化
- 农作物中主要的C3植物有()、()、()等,C4植物有()、()、()等,CAM植物有()、()等。叶绿体中由十几或几十个类囊体垛迭而成的结构称()水稻、棉花、小麦、甘蔗、玉米、高梁A、间质
B、基粒#
C、回文结
- 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形成是在()中进行的,蔗糖的形成是在()中进行的。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PSI的光反应属于()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蔗糖的形成部位在()叶绿体、细胞质A.有抑制作用
B.有
- C4植物的CO2补偿点比C3植物()。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给植物以18O标记过的水,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可发现18O存在于()。()的二氯酚吲哚酚可以为PSⅠ提供电子,所以它可作为人工电子供体进行光合作用中电子
- C4途径中CO2的受体是(),最初产物是()。C4植物的C4途径是在()中进行的,卡尔文循环是在()中进行的。在无氧条件下能以H2S为氢源,以CO2为碳源的光自养细菌是()。Rubisco是双功能酶,在CO2/O2比值相对较低时,主
- 卡尔文循环中的CO2的受体是(),最初产物是(),催化羧化反应的酶是()。核酮糖1,5一二磷酸(RuBP)、3-磷酸甘油酸(PGA)、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
- 在提取叶绿素时,研磨叶片时加入少许CaCO3,其目的是()。Rubisco是双功能酶,在CO2/O2比值相对较低时,主要发生()。A.使研磨更充分
B.加速叶绿素溶解
C.保护叶绿素#
D.使叶绿素a、b分离A.羧化反应
B.加氧反应#
- 光合产物中淀粉的形成和贮藏部位是细胞中的()。叶绿体基质#
叶绿体基粒
细胞溶质
- 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结果是把()。一棵重10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月后重达20g,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的最终电
- 一般C3植物的CO2饱和点为()μl•L-1?左右。A.5
B.50
C.300~350
D.1000~1500#
- 光合作用中被称为同化能力的物质是()和()。要测定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了光反应,最好是检查:()。ATP、NADPHA.葡萄糖的生成
B.ATP的生成
C.氧的释放#
D.CO2的吸收
- 叶绿素提取液,如背着光源观察,其反射光呈()。A.暗红色#
B.橙黄色
C.绿色
D.蓝色
- 叶绿素分子能产生荧光,这种荧光的能量来自叶绿素分子的()。A.基态
B.第一单线态#
C.第二单线态
D.三线态
- 一般C3植物的CO2饱和点为()μl•L-1?左右。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是指光能转变成()的过程。A.5
B.50
C.300~350
D.1000~1500#A.电能#
B.化学能
C.同化力
D.碳水化合物
- 光合磷酸化有三个类型:()、()和(),通常情况下()占主导地位。光合作用的光化学反应是指()的过程。氧气对光呼吸有()作用。C3途径是由()科学家发现的()。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假循
- 早春,作物叶色常呈浅绿色,通常是由()引起的。A.吸收氮肥困难
B.光照不足
C.气温偏低#
D.细胞内缺水
- 光合作用每同化1分子CO2所需光量子约()个。光下叶绿体的类囊体内腔的pH值往往()间质的pH值。光呼吸中释放二氧化碳的主要部位是()。以下哪个反应场所是正确的:()。A.2~4
B.4~8
C.8~10#
D.12~16A.高
- 一般来说,正常叶子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子比例为(),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分子比例为()。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结果是把()。光合作用中Rubisco羧化反应发生在()。3:1、
- 在光合放氧反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和()。()导致了光合作用中存在两个光系统的重要发现。氯、锰A.Hill reaction
B.Emerson enhancement effect#
C.Calvin-Benson cycle
D.Hatch-Slack pathway
- 叶绿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有两个:一个在(),另一个在();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区在()。叶片在()阶段,其光合速率往往最强。化学渗透学说是1961由英国的()提出。红光区、紫光区、蓝光区A.幼龄
B
- 水的光解是由()于1937年发现的。玉米的PEPC固定CO2在()中。C3途径是由()科学家发现的()。希尔(Hill)A.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间质
B.叶肉细胞的细胞质#
C.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间质
D.维管束鞘细胞的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