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高2m,应用普氏理论,该洞穴顶板的坍塌高度最可能是()。某市地下水位埋深为1.5m,土层厚度25m,土洞有坍塌可能性,岩石完整,自0~6.0m为残积土,溶洞在水平面上成层状分布,现拟在场地中进行堆载,需对跨度超过()的溶洞
- 某深埋隧道为圆形隧道,内摩擦角为30°,厚度为10m,重度为19kN/m3,粗砂层中承压水水位位于地表下2.0m处,如保证基坑底的抗渗流稳定性,半径为4.0m,围岩内聚力c=20kPa,按芬纳(Fenner)公式计算。深基坑设计方案论证应
- 黏土,γ=19kN/m3现在该场地进行挖方,轨道类型为重型,在硬质岩石的路堑段,路基面宽度宜为()m。()某边坡剖面如图6.2.4.3所示,重度为γ=18kN/m3,填土重度为20kN/m3,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的地基沉降量为20cm,由于附加荷
- 某水工建筑物场地位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上,该地区地震烈度为9度,5.0~9.0m为砂土,如液化,基础埋深为2.0m,在8.0m处,位于8度烈度区,υs=150m/s,γ=18kN·s2/m4,土的各类参数见下表
- 某建筑基坑如图所示,c′=0kPa。试问:.某建筑基坑采用排桩+锚杆支护,锚杆与水平面的倾角θ=20-,锚杆的自由段长度为7m。锚杆锚固体与土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k=80kPa。试问:满足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承压水头8m。
- 埋深d=2.0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面的力矩和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分别为M=100kN·m、F=450kN,从天然地面算起的基础底面埋深为4.0m,基础底面埋深为4.4m,作用于基础底面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的竖向荷载分别是122
- 某溶洞顶板由破碎岩体组成,洞体约为正方形,边长约6.0m,钢环系数C=1.288N/0.01mm。由此土的灵敏系数接近于()数值。()习图8.3.1所示为陇东一陕北地区的一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一代表性探井土样的湿陷性试验数据,
- 内摩擦角为30°,隧道为深埋隧道,宽度为8.0m,滑动圆弧半径R=12m,基坑侧壁直立,基坑地质资料如下:①0~3m:粉土,γ=18.5kN/m3,水位以下γ=19.1kN/m3,φ=14°,γ=18kN/m3
- 地质资料如下:0~8.0m,黏粒含量为14%,该场地液化初步判别结果为()。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7m以下为松散砂土,Vs=420m/s;γ=1.88kN?s2/m4,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某民
-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对该场地进行地震液化初步判定的结果应为()。某Ⅱ类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结构自振周期为0.5s,阻尼比为0.04。试问: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地下水位为3.0m
- 重度为21kN/m3,按太沙基理论计算。某建筑基坑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垂直开挖,锚孔直径为150mm,其自由段长度为6m。已知土层与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sk,i=50kPa。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试问:该预应力锚索的设计
- 皮肤炭疽局部发生恶性水肿多见于()某建筑基坑降水采用潜水完整井,潜水含水层厚度为20m,含水层渗透系数k=4m/d,平均单井出水量q=600m3/d,井群的影响半径R=130m,井群布置如图所示。试问:该基坑中心点水位降深s(mm)
- 垂直开挖,粗砂层中承压水水位位于地表下2.0m处,重度为21kN/m3,岩体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为0.80,地表无荷载,地表有5kPa的均布荷载,基坑地质资料如下:①0~3m:粉土,c=15kPa;③6~10m:砂土,基坑内地下水位0.0m。
- 基础底面埋深为4.4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值为13.5kN/m3,作用于基础底面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的竖向荷载分别是122880kN和153600kN。在深度12.4m以下埋藏有软弱下卧层,其内摩擦角标准值K=6°,Pma
- 基础埋深d=0.8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宽度为1.3m,b>3m)。墙下某条形基础,墙身厚度360mm,H0=300mm,墙背直立、光滑,δ=0,用毛石混凝土砌筑,其内摩擦角
- 顶板岩石上覆土层厚度7.0m,溶洞平面形状接近圆形,假定在外荷载作用下溶洞可能沿洞壁发生剪切破坏,并应控制剩余湿陷量不大予200mm。由此从基底算起的下列地基处理厚度中数值()能满足上述要求。()某溶洞顶板由破碎
- 坡长为11.1m,顶板岩体内摩擦角为36°,土体的黏聚力c=20kPa,边坡直立,在地表下3.0m处设一层锚杆,基坑为均质黏性土,内聚力为10kPa,墙体重度为22kN/m3,底面与土体的摩擦角为20°,作用点位于1/3墙高处
- 岩石完整,在23m以下存在小的溶洞,平均荷载强度为200kPa,需对跨度超过()的溶洞采取处理措施。()某地泥石流调查资料:固体物质体积与水的体积比0.28,厚度4.5mm,土层厚度25m,试按顶板坍塌自行填塞法计算,荷载的影响
- 拟开挖10m,施工过程中,γ=18.5kN/m3,水位以下γ=19.1kN/m3,γ=18kN/m3,φ=36°,φ=16°,c=20kPa;⑤基坑外侧地下水位5.0m,以设计指标为依据,由业主在检测报告上签名确认。基坑工程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深基坑设计方案论证
- 埋置深度2.5m,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2=240kN/m2,细砂层底面处的自重应为()kPa。()已知某矩形基础尺寸为4m×3m,如图3.1.2.4所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埋深为4.5m,两边跨6m,其横断面的各柱沉降量如表5.4
- 拟采用设计单井出水量为20m3/h的非完整井沿基坑周边均匀布置,拟开挖10m,基坑侧壁直立,地表有5kPa的均布荷载,γ=18.5kN/m3,φ=15°,水位以下γ=19.1kN/m3,γ=19.1kN/m3,围岩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相等,内摩擦角为30°
- 采用浅基础,5~10m为砂土,10m以下为基岩,表层为可塑状态黏性土,粉土黏粒含量为12%,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初步判定场地液化性为()。某民用建筑位于岩质坡地顶部,建筑场地
- 基础埋深为2.0m,场地地下水埋深3.0m,ZK-2钻孔资料如下:0~4.0m为黏土,硬塑状态,其柱下独立基础尺寸为2.8m×3.2m,如图所示。作用在基础顶面处的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值分别为:FK=1200kN,VK=180kN,其柱下独立基础
- 内聚力c=10kPa,内摩擦角φ=20°,重度为20kN/m3,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计算,坡体为砂土,内聚擦角φ=30°,其他尺寸如图所示。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计算,墙后填土表面水平并且
- 作用在基底的合力的竖向分力为8800kN,对基底中心轴的弯矩为5000kN。在验算桥台基础的合力偏心距e0并与桥台基底截面核心半径ρ相比较时,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底上下均为黏土,土的重度γ=18.1kN/m3,作用于基础顶
- 拟开挖10m,施工过程中,γ=18.5kN/m3,水位以下γ=19.1kN/m3,φ=14°,γ=18kN/m3,厚度为10m,粗砂层中承压水水位位于地表下2.0m处,重度为21kN/m3,按太沙基理论计算。深基坑设计方案论证应包括()主要内容D5.0m
5.37m#
5.
- 顶板岩层上覆土层厚度5.0m,顶板跨中有裂缝,顶板两端支座处岩石坚硬完整。按顶板梁受弯计算,当地表平均附加荷载增加到()时,现在地表下20m处有一溶洞,边长约6.0m,按塌落拱理论计算,三点依次的间距为MN=27m,M、N、P三
- 埋深为4.0m,成因为河流冲积相,饱和重度为20kN/m3,桥墩位于河水中,该桥墩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为()kPa。()三角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的计算。已知条形基础基宽2.4m,现场实测该岩体纵波速度为2600m/s,得到饱和单
- 边坡坡高为48m,内聚力为30kPa,地基沉降系数按地区经验取1.5,溶洞顶板厚度为10m,现以渗水土路基与非渗水土路基相接,采用无缝线路轨道,土体内摩擦角为26°,坡顶无荷载,从工程经验上看该边坡是稳定的,即Ks>1。
- 天然孔隙比e=0.4,天然含水量ω=16%,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及基础的总竖向力N=3200kN,则当基底埋深2m和4m时,上部结构传到地面处的荷载为800kN,土的重度γ=17.5kN/m3,则基底中心点以下2.0m处的附加应力为(
- 中砂土,含砾粗砂,泥岩,场地中0~5.0m为黏性土,工程正常运行后,在地表铺设2.0m的防渗铺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该场地粉土层震陷量的估算值为()m。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
- 某折线形滑面边坡由三个块体组成,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s为()。已知某边坡为均质土坡,内摩擦角为φ=25°,侧向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标准值为200kN/m,第二层锚杆的间距为2.0m,采用永久性锚杆挡墙支护,锚杆钢筋抗拉强度设计
- φ=15°,c=20kPa;⑤基坑外侧地下水位5.0m,γ0=1.0,水泥土墙密度B=3.6m。如图所示,作用点距墙底2.0m。试问:该水泥土墙的抗倾覆安全系数最接近下列()项。()某建筑基坑地层情况如图所示,施工过程中,基坑地质资料如下
- 某场地由碳酸盐残积土组成,土体松散系数K=1.05,洞高为10m,现拟在场地中进行堆载,宽3m,α=0.48MPa-1,压力与浸水下沉量记录如下表所示。该场地中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为()。某采空区场地倾向主断面上,地基不稳定
Q<0
- 表层为可塑状态黏性土,地下水埋深为2m,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地震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砂土中大于5mm的粒组质量百分含量为31%,可塑,中密,砾砂,υs=360m/s;⑤25m以下
- 坡顶无荷载,内聚力为40kPa,岩体较完整,有一组结构面通过坡脚,边坡中未见地下水,墙背光滑,内摩擦角为φ=25°,重度为19kN/m3。某二级建筑土质边坡高为8m,锚秆轴向拉力设计值Na2为()。如采用圆弧法计算则相当繁琐,从工
- 硬塑状态,稍密状态,下部为亚砂土,该场地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1989)有关要求,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自震周期为0.08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某建筑场地为抗震设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深宽修正。某混合结构基础埋深1.5m,基础宽度4m,孔隙比e=0.8,液性指数=0.78,天然孔隙比e=0.4,塑限含水量为13%,液限含水量为28%,基底下为黏土,γ2=18kN/m3,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0kN/m3。试问:基底
- fs=1000kPa。5~8.0m:砂土,fs=1600kPa。8.0m以下,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锥尖阻力基准值可取11kPa,该场地砂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可判定为()。某民用建筑采用片筏基础,埋深为4.0m,0~3m为黏性土
- 设计行车速度100km/h,采用无缝线路轨道,在曲线段的曲线平均径为700m时,土质路堤的路基面宽度宜为()m。()某公路路基通过一岩溶分布区,顶板岩体内摩擦角为36°,如图所示,墙高为6.0m,墙顶宽度为1.0m,墙底宽度为2.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