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校因教育设备不当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学校负责人应主要承担( )。
刑事责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选择B。
[单选题]8,8,12,24,60,(
180
解析:虽然此题中相邻项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具体为:1,1.5,2,2.5,3,因此答案应为60x3=180,像这种试题我们称之为等比数列的变式。故选择C选项。
[多选题]案例:
师:我初读课文时就想用音乐来诠释这篇散文,大家来听听这段乐曲《寒冬》(播放一段混合了风声和箫声的音乐),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有风声,有箫声,旋律悲凉。
师:对,“寒风吹彻山野”“箫声孤独无助”。《寒风吹彻》就是这样,寒风吹来了一件件痛苦的事情,箫声便是痛苦之后自我情感的抒发。我们先说说“寒风”它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
生:我去拉柴禾,脚冻坏了;姑妈没等母亲过来就去世了;母亲拉扯大儿女后,她人生的冬天就已经来临。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到,痛苦的事情不仅有自然的,还有人生的,从这些痛苦的事情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人生的悲苦和孤独。姑妈的等待没有实现,充满遗憾。
生:人生的无助。母亲希望和儿女们常常团聚,可是她人生的冬天很快就要来临,谁也无法帮助。
师:作者的情感都是基于生命意识的抒发,正如孤苦无助的箫声。请大家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我们齐读一遍,试着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师:每个人都在寒风吹彻中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就是作者传达的悲苦、孤独、苍凉的生命意识。大家知道吗?课文并不是作者写的全文,我们来看看教材编者删除的文段,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PPT呈现,教师配着《寒冬》朗读)
师:这里写到一个被严寒冻死的人,他的死亡深藏着对生命的呼唤,作者用炽热的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这种呼唤的共鸣。请大家朗读PPT上的文段。
师:读得很有感情。当人生的寒冬到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悟。
生(众):坚持、忍耐、努力、坦然、勇气、迎接……
师:非常好,大家的感悟很多样,也很深刻。我们回到课文,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担当这种苦难的?首先来看第3段。
生:作者是这么写的:“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的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师:作者对苦难不仅是冷静地回顾,更是用一种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冰冷的现实,这种冷静和坦然是经历了人生寒冬之后的成熟和蜕变。作者没有停留不前,而是进一步用行动来迎接人生的寒冬。
问题:
16.(1)评析教师使用音乐资源的教学意图。(10分)
(2)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的。(10分)
[单选题]Excel2003中,若选定多个不连续的行所用的键是( )。
Ctrl
解析:Excel中,间选:Ctrl+左键。故选择B。框选:按住左键拖过需要选择的单元格即可:连选:Shift+左键。
[单选题]表现在个体行为目的性、果断性方面的特征属于性格的( )。
意志特征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单选题]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
《陈情表》
解析:A、C、D三项中的三篇文章均属于议论文。其中,《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B项,《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奏请辞官、在家侍奉祖母的奏章。文章叙事抒情,作者记叙了祖母的辛苦养育之恩,讲述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表达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不得不侍奉祖母的两难之情。文章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不属于议论文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