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
不约定试用期 试用期1个月 试用期3个月 试用期6个月
题目:某公司拟与张某签订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关于该合同试用期约定的下列方案中,符合法律制度的有( )。
解析:(1)选项A:试用期属于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而非必备条款),当事人可以不约定试用期;(2)选项BCD: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6个月即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多选题]甲公司2013年度有关资料如下:1.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2.当年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总额为200万元。3.发生超标业务招待费50万元。4.职工福利费为30万元。5.工会经费为5万元。6.职工教育经费为4万元。7.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8.税收滞纳金支出为100万元。9.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余额为30万元,年末余额为50万元。10.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余额为50万元,年末余额为40万元。11.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12.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均影响本期所得税费用。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1.一2.题。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2013年所得税费用为245.75万元
2013年净利润为754,25万元
解析:1.纳税调整增加额=发生超标的业务招待费50万元+超标的职工福利费2万元(30-200×14%)+超标的工会经费1万元(5-200×2%)+税收滞纳金100万元=153(万元);纳税调整减少额=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1000+153-50=1103(万元);应交所得税=1103×25%=275.75(万元)。
2.甲公司2013年所得税费用=275.75+[(40-50)-(50-30)]=245.75(万元)。甲公司2013年净利润=1000-245.75=754.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45,75
递延所得税资产20
递延所得税负债10
贷:应交税费一应交所得税275.75
(提示)本题目中由于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4万元,小于规定的标准5万元(200×2.5%),所以不存在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的问题。
[多选题]甲公司对包装物采用计划成本核算,10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10月9日,购入一批包装物,货款5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85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为52000元,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
(2)本月生产产品领用包装物甲的计划成本为2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3)本月销售商品领用不单独计价包装物乙的计划成本为1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4)本月销售商品领用单独计价包装物丙的计划成本为16000元,销售收入为2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34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该包装物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为3%。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各小题。
根据资料(2),甲公司会计处理正确的有( )。
借:生产成本 20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20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600
贷:生产成本 600
解析:1.借:材料采购--包装物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
贷:银行存款 58500
借:周转材料--包装物 52000
贷:材料采购--包装物 52000
借:材料采购--包装物 2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包装物 2000
2.借:生产成本 20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20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600
贷:生产成本 600
3.借:销售费用 10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10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 300
贷:销售费用 300
4.借:银行存款 234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
B.借:其他业务成本 16000
贷:周转材料--包装物 16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480
贷:材料成本差异 480
[单选题]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不应确认为营业外支出的是( )。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解析:选项A、B、C均计入营业外支出;选项D,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应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单选题]某工业企业仅生产甲产品,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3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30万元,直接人工成本8万元,制造费用2万元。3月份发生直接材料成本75万元,直接人工成本20万元,制造费用6万元。3月末甲产品完工50件,在产品100件。月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时,直接材料成本按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数量比例分配,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采用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单位产成品工时定额20小时,单位在产品工时定额10小时。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第1.一2.题。
月末完工产品的总成本为( )。
88万元
解析:1.直接材料成本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数量+月末在产品数量)=(30+75)/(50+100)=0.7(万元/件):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成本=50×0.7=35(万元)。直接人工分配率=(8+20)/(20×50+100×10)=0.014(万元/小时);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人工成本=20×50×0.014=14(万元)。制造费用分配率=(2+6)/(20×50+100×10)=0.004(万元/小时);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0×50×0.004=4(万元)。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100×10×0.004=4(万元)。
2.月末完工产品的总成本=35+14+4=53(万元);月末在产品的总成本=30+8+2+75+20+6-53=88(万元)。
[单选题]2014年3月1日,甲公司与韩某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1年,试用期1个月,每月15日发放工资。韩某3月10日上岗工作。甲公司与韩某建立劳动关系的起始时间是( )。
2014年3月10日
解析:根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单选题]甲公司销售给乙公司一批货物。甲公司按合同约定按期交货,乙公司签发一张金额为30万元的转账支票,交给甲公司。甲公司到银行提示付款时,发现该支票是空头支票。根据我国《票据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乙公司处以罚款,甲公司有权要求乙公司给予经济赔偿。就乙公司签发该空头支票的行为,甲公司有权要求赔偿的最高金额应当是( )万元。
0.6
解析:单位和个人签发空头支票或者签发与其预留银行的签章不符的支票,不以骗取财物为目的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多选题] 2012年4月,某市劳动行政部门在对甲公司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甲公司存在以下问题:
(1)张某自2011年4月1日起开始在甲公司工作,张某的月工资为3000元。直到2011年7月1日,甲公司才与张某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
(2)2011年4月10日,王某发现甲公司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保护,当日通知甲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王某自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在甲公司工作,王某的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
(3)2011年8月1日,甲公司与李某5年期的劳动合同到期,李某向甲公司提出维持原劳动合同的条件续订劳动合同,遭到甲公司的拒绝。李某自2006年8月1日起在甲公司工作,李某的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
(4)2011年9月1日,张某发现甲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当日通知甲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张某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在甲公司工作,张某的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
(5)2011年11月11日,谢某因严重违反甲公司的规章制度,甲公司当日通知谢某解除劳动合同。谢某提出,由于甲公司未提前30日书面通知自己解除劳动合同,甲公司应额外支付其1个月的工资,并要求甲公司对其进行经济补偿。
(6)2011年12月1日,甲公司书面通知正在哺乳期的郑某解除尚未到期劳动合同。郑某自2006年1月1日起在甲公司工作,郑某的月平均工资为3000元。
已知:上述所有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既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不高于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要求:根据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根据本题要点(4)所提示的内容,下列表述中,符合规定的有( )。
因甲公司未依法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张某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如张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甲公司应当向张某支付10000元的经济补偿金
解析:1.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与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无关;2)对于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其中,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1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
2.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2)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自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时起计算:①2008年1月1日以前,不满1年的,不区分是否满6个月,均按1年计算(在本题中,王某2008年1月1日之前应补偿5个月的工资);②2008年1月1日之后,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在本题中,王某2008年1月1日之后应补偿1.5个月的工资);③甲公司应当向王某支付26000元(6.5个月×月工资4000元)的经济补偿金;3)如果甲公司未依照规定向王某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经济补偿金;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甲公司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王某加付赔偿金。
3.1)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2)劳动合同期满后,若用人单位不同意按照维持或高于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即以2008年1月1日为分界点,对于2008年1月1日后,因劳动合同终止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应自2008年1月1日开始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不属于经济补偿的计算范畴;3)从2008年1月1日起,李某的补偿年限为2年(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甲公司应当向李某支付12000元(2个月×月工资6000元)的经济补偿金。
4.1)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3)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算;而在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自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时起计算;4)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算,在本题中,补偿年限为2年(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甲公司应当向张某支付10000元(2个月×月工资5000元)的经济补偿金。
5.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6.1)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2)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3)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在本题中,补偿年限为6年,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为18000元(6个月×月工资3000元),甲公司应当向郑某支付36000元的赔偿金。
[多选题]下列计价方法中,可用于计算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有( )。
先进先出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个别计价法
解析: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