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题目: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学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解析: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B、C项运用的是通感手法,和题干中的句子一致。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师在讲到《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时,特举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找出与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解析:A项中的“之”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中的“之”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题干中“之”与C项句中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故C项正确,当选。
[单选题]教授《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词作状语”这种句法形式,特举例说明。下列例句没有这种句法形式的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解析:A项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C项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D项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A、C、D项都存在名词作状语的用法,B项没有此用法,故选择B项。
[单选题]教学沈从文《云南的歌会》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民俗题材的文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下列不适合的是()。
史铁生《我与地坛》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及主题、A项通过鸭蛋折射出我国端午节的民俗文化;B项通过吆喝体现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叫卖文化:C项通过些民间俗人的手艺体现民间的捏泥人等文化:D项写的是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思索,故选D项。
[单选题]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描写中国节日的诗句,然后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排序正确的是()。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③①④②
解析:①选自杜牧的《清明》,是清明节,公历的4月4日或5日或6日。②选自王维的《九月儿日忆山东兄弟》,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③选自王安石的《元日》,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④选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故D项正确,当选。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时,提到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没有写春景的一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C项诗句选自《游山西村》。《游山西村》是陆游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充满了喜悦、挚爱的感情。
[单选题]导读学习但丁的《神曲》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主要结构,下列结构不属于《神曲》的是()。
《火狱》
解析:《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单选题]新学期伊始,语文教师借秋景渐浓,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下列学生回答不符合的是()。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解析:A项,选自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将秋写得生机盎然。C项,选自王绩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D项,选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B项,选自晏殊的《破阵子·春景》,这首词用明丽清婉之笔描写了春之光景。
[单选题]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孔尚任的《桃花扇》
解析:孔尚任是清初戏剧作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单选题]《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诗经·魏风·硕鼠》
解析:A项,《诗经·卫风·木瓜》是写情人之间赠送信物以表达情意和求婚的诗歌。B项,《诗经·郑风·子衿》是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的诗歌。C项,《诗经·郑风·风雨》是写一位女子风雨之中怀念情人的诗歌。以上三首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D项,《诗经·魏风·硕鼠》是写农民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诗歌,不属于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