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材料: 案例1和案例2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的同课异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生物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多选题]材料: 案例1和案例2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的同课异构材料。 案例1: ①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酸、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的含义。 ②教师组织学生到乡镇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医生带领学生参观检验设备,同时介绍各种疾病会引起对应指标参数的变化案例。结合高血脂和高尿酸人群的体检报告单,医生解释各指标参数的意义,让学生领悟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并回家指导家长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③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健康大讨论。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④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案例2: ①教师让学生事先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填写记录表格,分析调查数据。 ②学生根据统计表汇报结果,并分组讨论,得出健康人的体温总是在37℃附近波动,并不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分析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到课堂上表达交流,共同总结生物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④教师进一步呈现血液体检报告单,分组讨论,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问题: (1)分析两个案例中教师教学的突出特点。(10分) (2)为达成教学目标,案例1和案例2分别采用了什么具体的教学策略?(10分)
A. 【参考答案】
(1)案例1、案例2中的教师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案例1中,该教师变"教学"为"导学",首先组织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的概念,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接着组织学生去乡镇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设身处地地感受生物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可以无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应的生物学知识。此外,该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大讨论的合作学习,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案例2中,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自主探究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进而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相关的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得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案例1中,教师组织学生到乡镇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让他们听医生介绍各种疾病引起的对应指标参数的变化案例,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更深刻地领悟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健康大讨论,体现的是合作学习策略。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现了讲授教学策略。
案例2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让学生讨论总结人体体温变化规律,进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探究活动,体现了探究学习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