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声情并茂、主要原因(main cause)、多种多样(infinite branch variety)、课堂实录、学习的主动权、《陋室铭》、实际情况(actual situation)、《古文观止》、《星星变奏曲》、抑扬顿挫(cadence)
[单选题]学习《星星变奏曲》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面对家人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并对喜欢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体会: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作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A. 作业的设计由易到难,具有很强的层次性
B. 体现出了该教师追求读、写、说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C. 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营造出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D. 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actual situation),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阅读《陋室铭》的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导入自然,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点明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
C.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D. 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选题]阅读《陋室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学完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紧接下来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将这句改成与上句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大家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学生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点评)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现在我来整体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大家觉得怎么样?生:缺少美的语感。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文章要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了才会抑扬顿挫(cadence)、摇曳生姿。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让学生参与改写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过,该教师这一方面处理得很好: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参与
B. 改写课文能激发学生作诗潜能,也能让学生对对偶等修辞加深了解
C. 教师的改写活动不够成功.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 教师设置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整散、长短交错的参差美,是诗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单选题]阅读《背影》教学设计的导入片段,回答问题。(播放歌曲《懂你》,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歌颂父爱的优美语段)老师饱含深情地导入:生活中,也许你忽略了父亲的那一个会心的微笑,那一个鼓励的眼神,那一句唠叨的话语。细细品味,其实那都是父爱的流露。今天,让我们师生共同携手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他笔下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深情至爱吧。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选择了符合课文情境的歌曲,创设了饱含深情的情境,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B. 该导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C. 该导入没有从题目入手,没有较好地解题,并且导入过长,占用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D. 该导入紧紧地扣住散文中的“神”,以情导入,能够较好地帮学生理解文本,学习新课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这首先是因为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刘成章对产生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有着无限的神往与倾心的爱恋,他深深理解安塞腰鼓的本质,体味出了它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它的挚爱之情。生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生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生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生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是文章写得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篇好文章,光有好内容不行,还必须有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5: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生6:用了很多排比句,很有气势。生7: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采用问答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B. 教师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文本,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C. 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又训练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
D. 过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语言特色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gwwg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