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32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相同之处(same places)、奋发向上、《孔乙己》、《陋室铭》、《爱莲说》、错综复杂(labyrth)、不幸遭遇、顺利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取得了较好(achieves better)

  •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 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 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正确掌握生字词;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 A. 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明确设定
    B. 作者老舍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
    C. 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
    D. 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时的课堂导入。师:同学们都熟悉冬天吧?生:熟悉。师:谁能说一处冬天的景象?生1:万物都是灰暗色。生2:冬天,村外的小河会结冰。生3:冬天冷,人们都穿着棉衣,显得臃肿。生4:冬天会下雪,白茫茫的一片。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简练的语言把冬天描述出来了,的确是这样。大家喜欢下雪吗?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让我们一起看看毛主席笔下的冬天,去欣赏伟人眼中的雪景!该课堂导入属于()。
  • A. 类比导入
    B. 故事导入
    C. 背景导入
    D. 实例导入

  •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孙老师在进行语文复习教学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复习的条理与线索更加清晰,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对本单元复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处理。这堂课,孙老师自己很满意,甚至觉得有几分风采。而课下,孙老师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孙老师,我认为这是你上得最不好的一堂课,因为你在做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孙老师感到了震惊。这件事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下面对这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得不够透彻
    B. 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 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 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 [单选题]阅读《木兰诗》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伙伴在遇到花木兰女装出现时言行神态如何?生:“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师:找得非常好,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陆续叫的几个同学都没把伙伴那吃惊的神态表演出来)生:老师给我们表演一下吧!教师课前并无相关准备,一时显得比较尴尬,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拒绝,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接着便进入角色,用吃惊的神态表演:“啊,你是女人……”表演完后,学生给予了老师热烈的掌声对上述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精心备好的一节课,结果却因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B. 教师富有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能够应对偶然事件,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C.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这节课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预见不充分
    D. 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很好地检验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各方面能力

  •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重视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B. 方言俗语、自然风光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C. 教师应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D. 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发掘课程资源,自主学习

  •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识记,错误的一项是()。
  • A.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B.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C.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D.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 [单选题]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 A.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B. 在旧中国不只有一个孔乙己,无数知识分子都是从黑暗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被愚弄、被压迫、被束缚。他们在旧社会里痛苦呻吟,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的命运吗?今天,悲剧的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知识分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呢!
    C. 文章结尾处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D.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中的片段,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何共同点,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何相同之处。

  • [单选题]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设置了《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几篇文言文。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些文言文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 知识系统
    B. 练习系统
    C. 助读系统
    D. 范文系统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87xn5n.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