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初中语文(junior chinese)、写作能力(writing ability)、人物形象(character image)、基本内容(basic content)、《孔乙己》、《陋室铭》、“满堂灌”、背诵课文(reciting text)、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深刻含义(profound meaning)
[单选题]阅读《陋室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大家学完开头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紧接下来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将这句改成与上句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大家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学生的意见不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点评)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现在我来整体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大家觉得怎么样?生:缺少美的语感。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文章要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了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让学生参与改写课文有一定难度,不过,该教师这一方面处理得很好: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参与
B. 改写课文能激发学生作诗潜能,也能让学生对对偶等修辞加深了解
C. 教师的改写活动不够成功.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 教师设置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散文整散、长短交错的参差美,是诗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A. 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
B. 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
C. 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D.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单选题]阅读《马说》的教学目标,按要求答题。(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reciting text)。(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B. 较好地体现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课程目标要求
C.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D.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
[单选题]以下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设计的一则作业设计:一、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顸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profound meaning)?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以下对这则教学设计的意图分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第一题意在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
B. 第二题意在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C. 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D. 第四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对于母语的认知意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单选题]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作用的认知,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具有导向作用,合理规划课程目标,能够减少语文教学中的盲目性
B. 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具有控制作用,一旦制定了课程目标,所有的教学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
C. 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具有评价作用,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
D. 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具有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目标(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goal)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837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