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is)、学校教育(school education)、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initiative)、触类旁通(comprehend by analogy)、统一标准(unified standard)、交通规则(traffic rules)、"以人为本"、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发展。
[单选题]学校山区献爱心捐助小组突然收到一大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过多方查找,可以断定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个人捐的。经询问,甲说:"不是我捐的";乙说:"是丁捐的";丙说:"是乙捐的";丁说:"我肯定没有捐。"最后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请判断下列哪项为真?( )。
A. 甲说的是真话,是丙捐的
B. 丁说的是真话,是甲捐的
C. 乙说的是真话,是丁捐的
D. 丁说的是假话,是丁捐的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老师告诉孩子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但是有时孩子在等待红灯时看到有成人穿过马路,也便跟着过了马路,这说明( )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
A. 遗传
B. 学校教育
C. 社会环境
D. 生理
[单选题]学会手风琴,再学习钢琴更容易些,是因为( )。
A. 思想作用
B. 原型启发
C. 迁移的作用
D. 注意力迁移
[单选题]儿童认为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依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 )。
A. 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阶段
B. 权威阶段
C. 可逆性阶段
D. 公正阶段
[单选题]人性论是确认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其中提出“性善论”的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多选题]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A. 【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这体现了陈老师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材料中,针对王春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的特点,陈老师私下和他进行交流,给予他鼓励,最终使他克服了胆怯。这体现了陈老师懂得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单选题]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 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 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 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8r3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