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相辅相成(complement each other)、生活经验(life experience)、思想感情(thoughts and feelings)、鲁迅文学奖、课文内容(text contents)、课堂实录、课本剧表演、主动性和创造性(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列对“表达与交流”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充分利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B. 能够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思
C. 根据具体情境利用可用因素,表达自己的想法
D. 必须是面对面地交谈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父母,尊敬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她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A. 解题导入
B. 激发生活经验导入
C. 情境导入
D. 故事导入
[单选题]以下是教师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母亲抚摩你发迹的双手,可曾有父亲扛起你前行的臂膀?有母亲万千叮咛时的眼眸,可曾有父亲默默无语中的守望?有母亲时刻陪伴的慈爱,可曾有父亲撑起全家的坚强?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就是沧桑!今天我们就走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一路走来的爱与哀愁。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 教师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
B. 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 导语亲切自然,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具有普遍性
D. 该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课文内容、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心理特点等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不值得借鉴的是()。
A. 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讲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
B. 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
C. 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
D.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记录心得感受
[单选题]下列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终结性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
B. 终结性评价一般在单元、学期、学年终结时实施
C. 终结性评价会认定学分、评定成绩
D. 终结性评价的主体只有老师
[单选题]阅读《马说》的教学目标,按要求答题。(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B. 较好地体现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课程目标要求
C.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D. 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说说你们朗读后的感受和理解。生1:首先我来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师:这位同学对题目的理解,让我感受到了几个词语:豪迈、雄浑、浑然一体、人鼓合一。好,我们给她加三分。生2:文章和作者是分不开的,下面我来讲讲作者刘成章,刘成章,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而后转写词,最后写了戏剧,然后再写的散文。80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一级作家,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一等奖。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入《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师:这位同学介绍了作者,刘成章是陕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一个陕北汉子,他的文章也带有陕北的气息。我们也给她加三分。生3:为什么这篇文章多次提出“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生4:作者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义,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更增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此外,这个句式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师:整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关。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好,加三分。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在学生提出质疑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时,教师能及时地评价并点拨
C. 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的发言和质疑比较混乱
D.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C.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D.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单选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里出一期专栏"属于下列教学目标中的哪一项?()
A. 口语交际教学
B. 阅读教学
C. 写作教学
D. 综合性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4y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