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二氧化碳提纯装置中,则该精馏塔的操作回流比为()二氧化碳提纯装置中的高温管道常用岩棉保温,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谓之平衡吸附量。平衡吸附量的影响因素有()①吸附剂的性能(如比表面积、孔结构、粒度、化学成
- 精馏操作需要塔顶回流,利用此原理可以用()方法进行脱附。关于螺杆机上的油分离器,不正确的说法是()拆设备的人孔螺栓时,要按()进行。A、回流越大,产品质量越高
B、回流比越大越好#
C、化工生产中,应通过经济衡
- 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越大,则冷损越()。大#
小
一样
不变
- 空气节流后()降低。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越大,则复热不足冷损()。上塔回流比适当减小,则氧气纯度()。焓
熵
温度#越多#
越少
不变
无法确定降低
提高#
不变
无法确定
- 每小时将15000Kg的天然二氧化碳原料气进入精馏塔,从再沸器移出的物料量为1000Kg/小时。如果原料二氧化碳中含水0.5%(质量),再沸器中移出的物料中含水7%(质量),则塔顶流出的气体中含水量为()。根据产品质量指标
- 在上塔存在两个氩富集区,氩馏分抽口设在()。气体在压缩机内,压缩比降低,排气温度将()。混合物中,其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的大小与()有关。(1)饱和温度(2)该组分的挥发性(3)该组分的浓度(4)该组分的化学性质
- 每小时将15000Kg的天然二氧化碳原料气进入精馏塔,假设回流为2000Kg/小时,在四种接触状态中,说法不正确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有臭味时,可选用()作为吸附剂。我国规定在特别危险的场所的安全电压是()。当吸气压力低
- 空气节流后()不变。板式换热器温度的调整要以()温度为基础。氩富集区的下移,氩馏分的含氧量将()。适当提高()可以提高压缩机的效率。(1)机前温度,(2)压缩比,(3)机后压力。焓#
熵
温度冷端
热端
中部#
- 下列说法关于膨胀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混合物中,其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的大小与()有关。(1)饱和温度(2)该组分的挥发性(3)该组分的浓度(4)该组分的化学性质要保证整个空分装置的冷量平衡
必须要在精馏工
- 随着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的减小,则复热不足冷损()。影响氧产量的因素有:()。(1)加工空气量不足(2)氮平均纯度低(3)主冷换热不良(4)设备阻力增加。在上塔存在氩富集区,但氩馏分抽口设在()。越大
越小#
- 关于理论板说法正确的是()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当活塞由外止点向内止点开始移动时()当吸气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可以进行机器运转中加油,此加油阀位置在()上。在蒸发式冷凝器中,制冷剂冷凝时放出的热量同时被()带走
- 下列说法中不影响液氧平均温度的是()。如果进塔空气量不变,氧气产量提高,则氮纯度将()。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气流速度有关,气体流速越大,空压机排气量()。氩富集区的下移,(4)
(2),(4)
(1),(4)
(1),
- 通常将加料板以上的塔段称为()下列对于列管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管、壳程的选择方式,正确的是()当流体与吸附剂接触足够长时间,吸附质在两相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不再变化时,来达到能量调节的目的某车间正在使用的屏
- 上塔顶部温度是由()确定的。空气通过膨胀机后()不变。氧纯度和上塔底部压力
氮纯度和上塔底部压力
氮纯度和上塔顶部压力#
氧纯度和上塔顶部压力焓
熵#
温度
- 上塔顶部压力是由()确定的。空气节流后()降低。设备阻力和上塔底部压力
上塔阻力和排氮压力
上塔底部压力和上塔阻力
设备阻力和排氮压力#焓
熵
温度#
- 随着液氧面的升高,下塔压力将()。筛板塔塔板阻力主要由:()组成。(1)干塔板阻力(2)液体表面张力阻力(3)静液柱压力阻力组成空气节流后()不变。氩富集区的上移,氩馏分的含氮量将()。在氩系统中,粗氩塔I
- 原料二氧化碳气中含有氮、氢、甲烷、水及重烃类等杂质,经精馏操作后,从塔顶流出的物质,其主要杂质不应为()吸附量差()提纯装置中,用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中的水的过程是()关于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 如果出现液氮纯度很高,而气氮纯度比液氮纯度还低的现象,则说明()。下列说法关于膨胀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氧产量太多
导入上塔的液空量太少
导入上塔的液氮量太多
导入上塔的液氮量太少#要保证整个空分装置的
- 污氮气穿过水冷塔后,水温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在密闭容器内液化,随着液化过程的进行,空气的液化温度将()。污氮温度较低,要吸收一部分水的热量,致使水温降低
污氮干燥度很高,有一部分水气化进入污氮气,水在气
- 精馏过程与其他蒸馏过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下列哪种方法不能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当压力保持一定时,吸附量与温度的关系的曲线可用()表示。以下哪种操作方式对吸附操作有利()标准化岗位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做好“四
- 随着混合物中高沸点组分浓度的增加,混合物的沸点将()。适当()透平膨胀机前温度,可以提高膨胀机效率。影响动吸附容量的因素有:()。(1)吸附过程的温度和被吸组分得分压力(2)气体(液体)流速(3)吸附剂的
- 空气在密闭容器内液化,随着液化过程的进行,空气的液化温度将()。压缩空气经过空冷塔后()。(1)温度降低(2)温度升高(3)饱和水分含量减少(4)饱和水分含量增加。降低#
升高
不变
无法确定(2),(3)
(1),
- 随着膨胀机机前温度的升高,膨胀机前后温差将()。当主冷温差一定时,下塔压力随液氧纯度的降低而()。当主冷温差一定时,下塔压力随液氧纯度的升高而()。不变
减小
增大#
无法确定升高
降低#
不变
无法确定升高#
- 在双级精馏塔内,温度的分布情况是()。在正常生产中,空分装置冷量富余与不足的标志是()。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越大,则复热不足冷损()。下塔回流比增加,则富氧液空纯度()。自上而下温度升高#
自上而下温度降低
- 精馏中引入回流,下降的液相与上升的气相发生传质使上升的汽相易挥发组分浓度提高,最恰当的说法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整个传热面所传递的热量叫做()以下哪种操作方式对吸附操作有利()原料CO2含有CH4、乙烷、丙烷及
- 在正常生产中,空分装置冷量富余与不足的标志是()。主冷液氧液面的高低#
下塔液空液面的高低
氧产量的多少
进塔空气量的多少
- 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越大,则复热不足冷损()。用烧碱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是()。越多#
越少
不变
无法确定化合过程
化学过程#
物理过程
以上都不对0K
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
1
- 关于精馏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利用分子筛作为二氧化碳脱水过程的吸附剂是因为它是()斑试验是看干冰()后,在滤纸上是否留有油班。A、塔顶馏出的是易挥发组分
B、塔釜馏出的是高沸点组分
C、精馏过程同时存
- 按操作方式分类,蒸馏可分为()下列哪种传热方式只能在流体中进行()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液体充满塔板之间的空间,使塔的正常操作受到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天然二氧化碳提纯过程中、C6以上的烃类主要通过()除去下列
- 蒸汽与液体相接触进行热量和物质的交换主要是在填料表面进行的,变温吸附是指()下列几种气体中,应迅速关闭螺杆制冷机的()我们无法控制的误差是()审批票证部门的负责人,对票证必要时要(),确认和核实各项分析数
- 若氩馏分含氮量过高会()。如果进塔空气量以及氧产量不变,氮纯度降低,则氧气纯度将()。1%液氧排放的作用主要是()。塔板阻力主要由()组成。(1)干塔板阻力,(2)液体表面张力阻力,(3)静液柱压力阻力。粗氩
- 若氩馏分含氧量过高会()。当主冷温差一定时,下塔压力随液氧纯度的降低而()。切换式板式换热器流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粗氩塔II热负荷增加#
氩提取率增加
容易氮塞
粗氩塔II回流比减少升高
降低#
不变
无法
- 用烧碱除去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冷损包括:()。下列有关温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化合过程
化学过程#
物理过程
以上都不对热交换不完全损失
跑冷损失
排液冷损
以上都是#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气
- 说法不正确的是()由于冷、热流体的温度不同,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应采用一些热补偿措施。下列哪种方式不能达到热补偿目的()基本的精馏装置包括()①精馏塔;②塔底再沸器;③汽化器;④冷凝器蒸馏塔自下而
- 吸附过程包括()。气体在压缩机内,排气压力降低,排气温度将()。透平膨胀机压缩比()可以提高膨胀机效率。空分装置容量越大,单位加工空气量跑冷损失()。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是()。化合过程和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 蒸馏操作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不同的特性而实现分离的。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型号为LG20的螺杆制冷压缩机,其中“20”表示()当离心泵壳内存有空气,储槽液面上方与泵吸入口处压力不足以将储
- 膨胀机的单位制冷量下列因素有关:()。(1)机前压力(2)机前温度(3)机后压力(4)膨胀机效率。空分装置容量越大,单位加工空气量跑冷损失()。氮纯度越高,上塔顶部温度()。(1)(2)
(3)(4)
(2)(3)
- 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空气节流后()。(1)焓不变(2)焓增加(3)温度降低(4)压力降低化合过程
化学过程
物理过程#
以上都不对(1),(3)
(2),(3),(4)
(1),(3),(4)#
(3),(4)
- 下列对于列管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管、壳程的选择方式,正确的是()介质在()换热器内换热时,从再沸器移出的物料量为1000Kg/小时,假设回流为2000Kg/小时,变温吸附是指()下列几种物质中,哪个沸点最低()天然二氧化
- 列管换热器的换热管排列方式不会采用下面哪种型式()按操作方式分类,蒸馏可分为()当温度保持一定时,吸附量与压力(浓度)的关系的曲线可用()表示。压缩机工作过程中,当活塞由外止点向内止点开始移动时()A、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