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冶金物理化学中,符合ΔG是指:()。“VOD”表示()。氧化期C-O反应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钢液中的()。A.内能变化
B.反应焓变化
C.自由能变化#A.真空吹氧脱碳法#
B.钢包炉法
C.氩氧脱碳法A.P
B.C
C.气体和非金属
- 有色金属中,铜属于()。△G表示化学反应自由能的变化,当△G<0时,表示()。一般对原材料水分要求要小于百分之()。下列元素脱氧能力最强的是( )。A.重金属#
B.轻金属
C.贵金属A.反应能力#
B.反应不能进行
C.
- 常压下,下述元素脱氧能力的排序是:()。钢中的脱氧产物以()状态上浮排除更为彻底。下列废钢中含碳较低的是()。冶金物理化学中,符合ΔG是指:()。A.Ti>Si>C#
B.Si>Ti>C
C.C>Ti>SiA.复合脱氧物
B.低
- 短网是指()的一段电路。A.碱度高的渣
B.流动性好的渣
C.渣中氧化铁含量低的渣#A.加石灰
B.加莹石或碎耐火砖#
C.加镁砂A.C#
B.Cr
C.SiA.Mn,V,Si,V,Ti,Al,V,Nb,B,ZrA.从主电网的出线开始到电炉变压器为止
- 电炉炼钢热效率一般可达以上()。下列()元素是良好的脱氧、去气及固定氮的元素。铸锭用发热剂的目的是防止钢锭产生()。A.65%#
B.80%
C.90%
D.近100%A.Cr
B.Ni
C.Si
D.Ti#A.缩孔#
B.裂纹
C.夹杂
- 镁碳砖的含碳量一般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夹杂物颗粒大,其在钢液中上浮速度比颗小的上浮的速度()对于不含钛的低C<0.25%钢种,为了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塑性和防止产生轴心裂纹可加入0.2%的()进行终脱氧
- 下面与氧亲和力小于铁的合金元素是()。“VOD”表示()。A.硅
B.钼#
C.锰
D.铝A.真空吹氧脱碳法#
B.钢包炉法
C.氩氧脱碳法
- 有大量油污的炉料在冶炼中分解出许多()被钢水吸收影响钢的质量。电弧炉炼钢的热源主要是()。对于泡沫渣下列说法()是正确的。电炉供电线路中,短网是指()的一段电路。A.N
B.H#
C.CO2
D.COA.电弧热#
B.电
- 脱氧剂碳化硅水份要求不大于()。二级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有()。还原性渣主要是指:()。氧化期的主要任务是()。A.0.5%#
B.1%
C.1.5%
D.2%A.生产计划#
B.报表自动生成及打印#
C.钢样成份传送#
D.水冷板温
- 精炼炉中()。炉料含硫量特别高是,应采用换渣操作而不能单独增加()。电炉供电线路中,短网是指()的一段电路。A.能回磷#
B.能去磷
C.不回磷
D.磷保持不变A.碱度
B.温度
C.渣量#
D.流动性A.从主电网的出
- 水冷件进出水管应()。硅铁易(),因此需经烘烤后使用。钢的含Al量增加,晶粒显著细化,可使钢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塑性,有利于降低钢的裂纹倾向,但残Al量超过()以后,继续提高含Al量时,晶粒反而开始粗大,使之高温温度
- 精炼炉内冒出的烟尘呈黄色,这时炉渣是()。石灰有强烈的吸水性,粉状石灰的分子式是()。白渣的主要成份是()。A.白色
B.黄色
C.黑色#
D.灰色A.CaO
B.CaCO3
C.Ca(OH)2#A.CaO和CaF
B.CaO和CaS
C.CaO和S
- 炼钢必须使用新焙烧或烘烤过的石灰其含水量应小于()。A.0.5%#
B.1%
C.1.5%
D.2%
- 钢中锡、砷可引起钢的()。当炉渣稀释时,加入炉中的电石首先使渣子起泡,这样电石被()包住,不能立即起反应,因此喷出的火陷就较弱。A.冷脆
B.热脆#
C.蓝脆
D.红脆A.钢水
B.炉渣#
C.脱氧剂
- 氧化期脱碳量一般控制在()左右,即能满足去气要求。向EAF加石灰溜管的旋转是通过()的动作实现的。A.0.1%
B.0.3%#
C.0.5%
D.1.0%A.液压缸
B.气缸#
C.马达
D.其它
- 少数不粉化的白渣内含较多的SiO2和MnO说明炉渣的()。钢液中Mn含量高时,铝的脱氧能力()。下面与氧亲和力小于铁的合金元素是()。A.温度低
B.粘度高
C.粘度低
D.碱度低#A.增强#
B.减弱
C.不变A.硅
B.钼#
- 浇钢冷凝收缩量大的钢种是()。焦油镁砂砖属()耐火材料。冶炼含Si钢出钢前加Fe-Si是()。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D.超低碳钢A.酸性
B.碱性#
C.中性A.降温#
B.升温
C.没影响
- 钢锭产生疏松的直接原因是()。电炉炼钢用石灰要求其CaO含量()。精炼炉内冒出的烟尘呈黄色,这时炉渣是()。A.脱硫不彻底
B.补缩不良#
C.夹杂物含量高
D.碳含量高A.>80%
B.>85%#
C.>90%A.白色
B.黄色
- 下列元素脱氧能力最强的是( )。电弧炉冶炼的熔化期()阶段应以最大最有效的功率送电。吹氧助熔时,陆续加入石灰和萤石,应使总渣量达到料重的()。还原性渣主要是指:()。若炉渣中含氧化镁较高,则碱度的正确表达式
- 炉渣组成为:CaO:50~55%;SiO2:15%~20%;FeO:<0.5%;MgO:<10%;Al2O3:2~3%;CaF2:5~8%;CaS<1%;CaC2<1的炉渣为()。钢中大型夹杂物尺寸()。A.氧化渣
B.电石渣
C.白渣#
D.黄渣A.大于50微米
B
- 炉料含硫量特别高是,应采用换渣操作而不能单独增加()。炉渣碱度的表达方式为()。A.碱度
B.温度
C.渣量#
D.流动性A.R=(SiO2)/(CaO)
B.(CaO)/(SiO2)#
C.(SiO2)+(Al2O3)/(CaO)+(MgO)
- 下列废钢中含碳较低的是()。电弧炉冶炼的熔化期()阶段应以最大最有效的功率送电。A.轻薄料#
B.机铁件
C.废钢锭模
D.45#钢A.穿炉和电级上升#
B.电弧暴露
C.起弧
- LF炉冶炼过程中炉内的气氛是()。A.还原性#
B.氧化性
C.中性
D.碱性
- 对于泡沫渣下列说法()是正确的。在全程冶炼过程中营造()是节能的有效措施。A.是CO气体形成的#
B.吹氩搅拌形成的
C.钢中气体逸出形成的
D.是氧气形成的A.氧化渣
B.还原渣
C.泡沫渣#
- 碳和锰比较与氧亲和力在()温度时开始大于锰。炉渣碱性氧化物主要有()。在()条件下,钢液中氧与渣中氧的浓度比值是一个常数。电弧炉炼钢用辅助材料有()。钢液中Mn含量高时,铝的脱氧能力()。为了保证钢的强度
- 利用热电偶测温,热电偶插入炉内()位置测试具有代表性。A.三项电极中间钢液面下2/3处
B.1#电极与炉壁中间钢液面下2/3处#
C.1#电极与炉门间钢液面下2/3处
- 白渣的主要成份是()。电炉脱磷的化学反应式是()。Cr13不锈钢属于()不锈钢。一般在冶炼时能获得较好去磷效果的阶段为()。A.CaO和CaF
B.CaO和CaS
C.CaO和SiO2#A.2[P]+5(FeO)+4(CaO)=(4CaO·P2O5)+5[
- 吹氧助熔时,陆续加入石灰和萤石,应使总渣量达到料重的()。上一炉冶炼正常,但这一炉熔清后却发现2#炉盖水冷板温度一会儿高到532℃一会儿低到40℃在跳(但不引起跳闸),较合理的解决方法是()。A.0.5%~1%
B.2%~5%
- 钢锭凝固过程中的传热特点是()。A.先急剧,后缓慢#
B.先缓慢,后急剧
C.急剧从开始到结束
- 钢中氧化物夹杂、硫化物夹杂及硅酸盐类夹杂是按()分类的。电冶金方法除常规的电弧炉之外,较常用的还有()。炉渣组成为:CaO:50~55%;SiO2:15%~20%;FeO:<0.5%;MgO:<10%;Al2O3:2~3%;CaF2:5~8%;CaS
- 铬不锈钢氧化法冶炼与返吹法冶炼在操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经保温后缓慢冷却下来,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一种热处理方法就叫()钢的含Al量增加,晶粒显著细化,可使钢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塑性,
- Nb,Si,Ti,Al,V,B,Al,V,Nb,Zr
- 一般在冶炼时能获得较好去磷效果的阶段为()。对于不含钛的低C<0.25%钢种,为了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塑性和防止产生轴心裂纹可加入0.2%的()进行终脱氧。A.熔化前期
B.熔化中期
C.熔化末期和熔化初期#A.V
B.Al
C
- 吹氧氧化比加矿氧化的热效率()。铸锭用发热剂的目的是防止钢锭产生()。A.好#
B.差
C.差的多A.缩孔#
B.裂纹
C.夹杂
- 对于不含钛的低C<0.25%钢种,为了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塑性和防止产生轴心裂纹可加入0.2%的()进行终脱氧。向EAF加石灰溜管的旋转是通过()的动作实现的。吹氧助熔时,陆续加入石灰和萤石,应使总渣量达到料重的()。A
- 钢的含Al量增加,晶粒显著细化,可使钢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塑性,有利于降低钢的裂纹倾向,但残Al量超过()以后,继续提高含Al量时,晶粒反而开始粗大,使之高温温度降低。常压下,下述元素脱氧能力的排序是:()。A.0.10%
- 为了提高轴承钢的质量寿命,要求钢中的P、S()及()等含量应尽量低些。LF炉冶炼过程中炉内的气氛是()。A.Ni#
B.Cu#
C.CA.还原性#
B.氧化性
C.中性
D.碱性
- 当炉渣稀释时,加入炉中的电石首先使渣子起泡,这样电石被()包住,不能立即起反应,因此喷出的火陷就较弱。水冷件进出水管应()。A.钢水
B.炉渣#
C.脱氧剂A.高进低出
B.低进低出
C.低进高出#
D.高进高出
- 用硅锰钙合金脱氧,可降低钢种硫化物夹杂,且氧化物夹杂比用()脱氧少一半。镇静钢液在钢锭模内凝固后表面一层称为()。碳和锰比较与氧亲和力在()温度时开始大于锰。A.铝#
B.硅
C.钛A.等轴晶
B.柱状晶
C.激
- 钢中Mn/Si大于()可以得到完全液态的脱氧产物,能改善钢水的流动性。Cr13不锈钢属于()不锈钢。A.1
B.2
C.3#A.马氏体#
B.奥氏体
C.铁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