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下列证情中预后不良的是(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
- 《金匮要略》治疗痰饮的苓桂术甘汤的主证包括( )胸胁支满#
目眩#
吐涎沫
心下悸动#
小便不利#
- 下面哪些治法适应于治疗湿病( )微汗法#
泻下法
利小便法#
温阳法
健脾法
- 《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骨将惫"具备下列症状( )转摇不能
不能久立#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行则振掉#
-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可用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大柴胡汤#
-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百病皆生于( )寒暑#
阴阳
喜怒#
清湿#
风雨#
- 补骨脂的适应证是肾阳虚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
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风湿久痹
遗尿、尿频#
肾不纳气之虚喘#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 疹的治疗原则( )宣肺达邪#
清热解毒
清营透疹#
凉血散血
滋养阴肝
- 菟丝子、沙苑子的共同功效是补肾固精#
养肝明目#
止泻
安胎
生津
- 烂喉痧之逆证可见( )丹痧密布,急现急隐#
疹色深黑#
咽喉糜烂甚#
神志昏谵#
脉细数#
- 表里同病的治则,正确方法是(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先治表有碍于里,先治里有碍于表时,应表里同治
先表后里
以上都正确
- 《金匮要略》指出瘀血的症状表现有( )肌肤甲错#
脉微大来迟#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唇痿舌青#
大便溏薄
- 下列有清热通便功效的方剂是(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子仁丸#
抵当汤#
- 下列药物中,有毒的药物是全蝎#
蜈蚣#
僵蚕
刺蒺藜#
罗布麻#
- 下列对太阴病所见脉象的解释,正确的有( )脉弱是脾胃虚损,湿阻气滞#
脉阳微阴涩而长是阴血不足,阳气衰微
脉浮是太阴兼表#
脉浮而缓是伤寒病情涉及太阴#
脉迟是肾阳虚衰,内有寒邪
- 半夏泻心汤主治( )呕而肠鸣#
呕而发热
呕而胸满
干呕而利
心下痞#
- 既用于疝气疼痛,又可用于寒性痛经的药物有乌药#
香附#
小茴香#
荔枝核#
川楝子
- 患者有支气管炎病史十余年,近来时见头晕目眩,咳嗽气急,咳唾涎沫,口不渴,时遗尿,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应选用苓桂枣甘汤
甘草干姜汤#
甘姜苓术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
- 《咳论》“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属胆咳
大肠咳
膀胱咳
胃咳
三焦咳#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胃咳之状,咳而呕,咳甚则长虫出。
- 肛管癌化疗药物选用氟尿嘧啶#
氟尿苷
丝裂霉素#
卡莫氟片
替加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肝
心
脾#
肺
肾
- 下列哪些脉象,可在少阴病中出现( )脉阴阳俱紧#
脉浮虚而涩
脉沉#
脉细沉数#
脉微涩#
- 《灵枢·本神》论“智”的概念是“所以任物”者
“因志而存变”者
“因虑而处物”者#
“因思而远慕”者
“意之所存”者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 木香的适应证是脾胃气滞证#
泻痢,里急后重#
湿热黄疸,胁痛#
肝郁月经不调
痰阻胸痹证
- 入汤剂宜包煎的药是车前子#
泽泻
滑石#
海金沙#
木通
- 五体痿的病机有五脏气热#
肺脏有热#
阳明气虚,宗筋失润#
血虚不荣
脏气逆乱
- 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是( )燥热初结#
腑气不通#
热扰心神#
燥屎结实
热结旁流
- 以下那些情况可导致发黄( )无汗#
小便不利#
但头汗出,齐颈而还#
濈然汗出
大便硬
-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治宜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大承气汤
大柴胡汤
以上都不是
- 关于Meckel憩室的描述,哪些错误是先天性假性憩室#
通常位于结肠末段#
基底开口于肠系膜缘对侧
无独立血供#
憩室内常有异位组织
- 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病,其病位主要在( )肝
心#
脾
肺
肾#
- 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认为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为主
代表作《温热论》#
- 治疗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的药物是大黄#
甘遂
番泻叶
芒硝#
京大戟
- 蝉蜕的功效是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利咽#
止痉#
明目退翳#
- 据《灵枢·本神》,“肺气实”可见鼻塞
少气
气喘#
胸满#
仰面呼吸#
- 下列服药时间,正确的是补益药饭后服
病在胸腹以下饭前服#
驱虫药空腹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睡前服
急性病、热性病1日1剂
- 治疗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的药物是大黄#
甘遂
番泻叶
芒硝#
京大戟
- 龙胆的主治证是湿热黄疸#
湿热带下#
湿热泻痢
惊风抽搐#
肝火头痛#
- 半夏厚朴汤的治法是解郁化痰,顺气降逆#
活血通瘀
破气散结
祛瘀逐痰
化痰利咽
- 下列属于温病病因的是( )伏寒化温#
温热时毒#
戾气#
痰饮、淤血
暑热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