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C4植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和()等。放氧复合体中不可缺少矿质元素()。把新鲜的叶绿素溶液放在光源与分光镜之间,可以看到光谱中最强的吸收区在()。玉米、苋菜A.Mg2+和Cl-
B.K-和Ca2+
C.K-和Mg2+
D.Mn2
- 在炎热的中午,引起气孔开度下降,这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利于()酶的加氧反应,导致()呼吸上升,从而使植物光合速率下降。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在同时盛有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养鱼缸中,当处于下列哪一种
- 当环境中CO2浓度增高,植物的光补偿点(),当温度升高时,光补偿点()。降低、升高
- CAM植物是在不同()和同一()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叶绿素提取液,如背着光源观察,其反射光呈()。在温度上升、光强减弱、水分亏缺、氧浓度增加等条件下,CO2补偿点()。Rubisco是双功能酶,在CO2/O2比值相对较低时,
- C4植物是在同一()和不同的()完成CO2固定和还原两个过程。时间(白天)、空间(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
- CAM途径的特点是:晚上气孔(),在叶肉细胞的()中由()固定CO2,形成的苹果酸贮藏于液泡,使液泡的pH();白天气孔(),苹果酸脱羧,释放的CO2由()羧化。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开启、细胞
- 在反射和折射光下叶绿素溶液会变成()色,这就是叶绿素的()。能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血红、荧光现象450mm的蓝光
650mm的红光
大于685nm的远红光#
- C4途径基本上可分为()、()、()和()等四个阶段。发现光合作用固定CO2的C4途径的植物生理学家是:()光呼吸调节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氧对光呼吸()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来原于()羧化、还原或转氨、脱羧、底物
- 在弱酸作用下,绿色的叶绿素溶液会变成()色。叶片在()阶段,其光合速率往往最强。光合作用放氧反应发生的氧气先出现在()。黄褐A.幼龄
B.正在生长
C.已充分生长#
D.成龄A.叶绿体被膜上
B.类囊体膜上
C.叶
- C4植物的光合细胞有()细胞和()细胞两类。叶绿素提取液,如背着光源观察,其反射光呈()。叶肉、维管束鞘A.暗红色#
B.橙黄色
C.绿色
D.蓝色
- C4植物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主要存在于的()细胞的细胞质中;而Rubisco等参与的碳同化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关于()的合成及运输的研究证实了叶绿体中的某些蛋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而后再运入叶绿体中的。
- RuBP加氧酶催化底物()加氧生成()和(),后者是光呼吸底物的主要来源。在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中,其最终的电子受体是()。RuBP、PGA即3-磷酸甘油酸、磷酸乙醇酸CO2
H2O
O2
NADP+#
- 光呼吸生化途径要经过()体、()体和()体三种细胞器。光合碳循环中最先形成的C6糖是磷酸()。C3途径是由()科学家发现的()。叶绿、过氧化、线粒A.核酮糖
B.赤藓糖
C.葡萄糖
D.果糖#Mitchell
Hill
Calvi#
- C4植物每同化1分子CO2,需要消耗()分子ATP和()分子NADPH。叶片在()阶段,其光合速率往往最强。半叶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5、2A.幼龄
B.正在生长
C.已充分生长#
D.成龄A.O2的产生量
B.干物质的
- C3途径形成的磷酸丙糖可运出叶绿体,在()中合成蔗糖或参与其它反应;形成的磷酸己糖则可在()中转化成淀粉而被临时贮藏。PSII的光反应属于()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蔗糖的形成部位在()细胞质、叶绿体A、长波光反
- C3途径每同化一个CO2需要消耗()个ATP和()个NADPH,还原3个CO2可输出1个()。3、2、磷酸丙糖
-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简称(),它既能使RuBP与CO2起(),推动C3碳循环,又能使RuBP与O2起()而引起光呼吸。蓝光()气孔开启。一般情况下,自动络筒筒纱出现重叠现象时可采取()等措施来消除。Rubisco、羧
- C3途径是在叶绿体的()中进行的。全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光合产物的积累。基质、羧化、还原、再生A.不利于
B.不影响
C.有利于#
- 根据植物碳同化过程中最初产物所含碳原子的数目以及碳代谢的特点,可将碳同化途径分为()途径、()途径和()途径三种类型。半叶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CAM植物PEPC固定CO2在()中。C3、C4、景天科酸代
- 叶绿体的ATP酶由两个蛋白复合体组成:一个是突出于膜表面的亲水性的();另一个是埋置于膜中的疏水性的(),后者是()转移的主要通道。CF1、CFo、质子
- 假环式电子传递的电子最终受体是()。光合作用电子传递偶联ATP形成的机理方式称为()。O2C3途径
C4途径
化学渗透#
氧化磷酸化
- 根据电子传递到Fd后去向,将光合电子传递分为()式电子传递、()式电子传递和()式电子传递三种类型。以下哪个条件能使光合作用上升,光呼吸作用下降:()。非环、环、假环A.提高温度
B.提高C02浓度#
C.提高氧
- 非环式电子传递指()中的电子经PSⅡ与PSⅠ一直传到()的电子传递途径。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光合产物的积累。一棵重10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月后重达20g,增加的质量主要来
- 在光合链中,电子的最终供体是(),电子最终受体是()。引起植物发生红降现象的光是()水、NADP+A.450nm的蓝光
B.650nm的红光
C.大于685nm的远红光#
- 质醌在叶绿体中含量很高,为脂溶性分子,能在类囊体膜中自由移动,转运电子与质子,质醌在类囊体膜中的穿梭和反复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对跨膜转移()和建立类囊体膜内外的()梯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叶绿素分子能产生磷光,这
- 光合链中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形。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是由于大气中的()浓度增高引起的。光合链中的Fd是一种含()的电子传递体。在光合作用的产物中,蔗糖的形成部位在()ZA.O3
-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后,其光能在色素分子之间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其波长逐渐(),能量逐渐()。在光合碳循环运转正常后,突然降低环境中的CO2浓度,则光合环中的中间产物含量会发生如下的瞬时变化:()。在光合作用过
- 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和()反应,其速度非常快,且与()度无关。一般认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学者是()。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吸收、传递、光化学、温A.Van.Helmont
- 根据能量转变的性质,可将光合作用分为:()反应、()传递和()磷酸化、以及()等阶段。原初、电子、光合、碳同化
- 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最少。绿
- 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带在400~500nm的()光区,它们基本不吸收()光,从而呈现黄色。光合链中的()是电子传递的分叉点,因为此后电子有多种去向。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是()。光合作用放氧反应发生的氧
- 叶绿素对光最强的吸收区有两处:波长640~660nm的()光部分和430~450nm的()光部分。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此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红、蓝紫A.CO2饱和点
B.O2饱和点
C.CO2
- 当卟啉环中的镁被H+所置换后,即形成褐色的去()叶绿素,若再被Cu2+取代,就形成鲜绿的()代叶绿素。以下哪个条件能使光合作用上升,光呼吸作用下降:()。镁、铜A.提高温度
B.提高C02浓度#
C.提高氧浓度
D.提
- 通常用含有少量水的有机溶剂如80%的()或95%()来提取叶片中的叶绿素。在高光强、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3植物的光合速率:()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是()。将二氧化碳中的氧用同位素18O标
- 叶绿素分子的()端为亲水端,()端为亲脂端。光合产物是以()的形式从叶绿体转移到细胞质中去的。叶绿素分子能产生磷光,这种磷光的能量来自叶绿素分子的()。C4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比C3植物的()。电子传递和光合
- 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由()组成的的“头部”和一个含有由()组成的“尾巴”。卟啉环、叶绿醇或植醇
- 类囊体分为二类:()类囊体和()类囊体。基质、基粒
- 基质是进行()的场所,它含有还原CO2与合成淀粉的全部酶系,其中()酶占基质总蛋白的一半以上。早春,作物叶色常呈浅绿色,通常是由()引起的。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的结果是把()。碳同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 叶绿体中起吸收并转变光能的部位是()膜,而固定和同化CO2的部位是()。Rubisco是双功能酶,在CO2/O2比值相对较低时,主要发生()。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可见光的吸收峰主要是在()类囊体、基质A.羧化反应
B.加氧反
- 叶绿体被膜上()叶绿素,外膜为非选择透性膜,内膜为()性膜。半叶法是测定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无、选择透A.O2的产生量
B.干物质的积累量#
C.CO2消耗量
D.水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