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既能解表发汗,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生姜
麻黄#
香薷#
浮萍#
荆芥
-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相同点有表里同病#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发热恶寒,无汗脉浮#
烦渴,咳喘
烦躁
- 不属于实证痛经的治疗原则是行气散瘀活血止痛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清热利湿通经止痛
理气和血温经止痛
调和冲任益气止痛#
- 腹部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是虫积
气鼓
水鼓
癥积#
瘕聚
- 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治疗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口舌生疮
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
-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是厥阴、少阴、太阴
少阴、太阴、厥阴
太阴、厥阴、少阴#
厥阴、太阴、少阴
太阴、少阴、厥阴
- 肺手太阴之脉"气盛有余"和"气虚"时均会出现的症状是口热舌干
振振洒寒
喉痹
肩背痛#
鼽衄
- 属于瘀血阻络型胁痛的临床表现是胁肋刺痛#
固定不移#
入夜尤甚#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
舌质紫暗,脉沉涩#胁痛隐隐,遇劳加重属肝阴不足证型。
- 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条口
犊鼻
神门
梁丘#
金门
- 小茴香治胃寒气滞的脘腹胀痛,是与其何功效有关温中散寒#
温经通脉
消积导滞
和胃化湿
行气止痛#
- 主司妇女带下的经脉是冲脉
任脉
带脉#
督脉
阴维脉
- 三棱针的适应范围一般不含慢性病
实证、热证、瘀血、疼痛
高热、中暑
中风脱证#
疳积、痔疮、疖痈初起
- 治疗阴虚火旺型遗精不可选用的穴位是会阴
关元
肾俞
阴陵泉#
太溪
- 神阙穴上4寸为何穴中脘#
下脘
胃俞
上脘
胃仓
- 功用为泻热逐水的方剂是( )十枣汤
大承气汤
大陷胸汤#
济川煎
大黄牡丹汤
- 下列各组腧穴中,均在督脉与阳维脉交会处的腧穴是( )风府、百会
百会、大椎
大椎、哑门
风府、哑门#
大椎、脑户
- 针灸治疗扭伤选取的腧穴属于阳明经
局部或邻近取穴#
太阳经
少阳经
太阴经
- 治疗手足多动,动作笨拙,性格暴躁,冲动任性,难以静坐,或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苔薄,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肾俞#
胃俞
脾俞
足三里
行间#本证为肾虚肝亢型。
- 刺激强度中,捻转的中度刺激量是( )捻转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捻转角度大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
捻转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
捻转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大于90次/分。
捻
- 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中,酸性强弱顺序是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
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
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
- 彻夜不眠,头痛躁狂,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甚则狂乱莫制,骂人毁物,高歌狂呼,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脉弦大滑数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加用中脘#
人中
神门#
内关
足三里中脘、神门清心豁痰。
- 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个人工作史#
- 既能活血调经,又能利水的药物是丹参
益母草#
王不留行#
牛膝#
泽兰#
- 白虎汤的适应证有( )腹满身重#
谵语#
厥逆#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脉滑#
-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是胸部#
面部
腹部
背部
项部
- 《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诊法常以什么时候最适宜鸡鸣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欲睡,肢冷脉微,是因痰湿困脾
脾虚不运
清阳不升
心肾阳虚#
痛后正气未复
-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此题考点为肝经的循行。
- 桂枝人参汤证可见( )发热#
里急后重
心下痞硬#
利下不止#
利下赤白黏液
- 葛根常用治外感表证#
湿热泻痢
脏器下垂#
疹发不畅#
热毒疮疡
- 风池穴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后发际上( )0.5寸
1寸#
1.5寸
2寸
2.5寸
- 针刺印堂穴宜采取的进针法是( )提捏进针#
夹持进针
舒张进针
指切进针
单手进针
-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 六腑中的孤腑指的是胆
胃
三焦#
膀胱
小肠
- 十枣汤的功用是( )。补气健脾
补益气血
养血润澡
养血安神
攻逐水饮#十枣汤的功用是攻逐水饮。
- 腹部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多为癥积
虫积
瘕聚#
水臌
疟母
- 《难经》对经络学说发展贡献是提出了十二经脉皆有动脉#
论述了"肾间"动气是经络脉气产生的根源#
阐述了十二经脉顺序、流注关系
十四经脉的分布部位、循行路线
论述六经的证候
- 患者女,39岁。昨日生气后出现上腹胃脘部胀满疼痛,脘痛连胁,嗳腐吞酸,心烦,口苦,喜长舒气,大便不畅,舌淡红,脉弦。针对患者具体证型的取穴是膻中、膈俞
胃俞、神阙
太冲、期门#
下脘、梁门
胃俞、太溪、三阴交
-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又与表里经脉会合称"合"。
- 用刺放血疗法治疗暑热吐泻的穴位有足三里
曲池#
尺泽#
委中#
大肠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