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气体灭火系统管道气压严密性试验加压介质可为()。试验压力为水压强度试验压力的(),达到试验压力后,()内压力降不应超过试验压力的()。()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在爆炸危险环境中,当易燃气体比空气重时,电
- 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的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进行管道强度试验时,应将压力升至试验压力后保压(),目测管道应无变形,无明显滴漏。消防用电设备电源的自动切换装置,应进行()切换试验,每次试验均应正常。
- 低压系统储存容器的设计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5Mpa;2.38±0.12Mpa
- 高压系统储存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50米的建筑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上,应设防火
- 当组合分配系统保护5个及以上的防护区或保护对象时,或者在48h内不能恢复时,二氧化碳应有备用量,备用量不应小于系统()。消防电梯的运行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灭火作用主要是物理过程。可
- 全淹没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的喷放时间不应大于()。当扑救固体深位火灾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并应在前()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1min;7min;2mian
- 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启动消防水泵时,消防水泵应在()内投入正常运行;以备用电源切换时,消防水泵应在()内投入正常运行。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以下哪些部位应设排烟设施()。5min;1.5min
- 水压严密性试验应在水压强度试验和管网冲洗合格后进行。试验压力应为(),稳压(),应无泄漏。乙类可燃液体的闪点为()。灭火剂输送管道水压强度试验,对不宜进行水压强度试验的防护区,可采用气压强度试验代替。气压
- 水压强度试验的测试点应设在系统管网的最低点。对管网注水时,应将管网内的空气排净,并应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目测管网应无泄漏和无变形,且压力降不应大于()。30min;0.05Mpa
- 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等于或小于1.0MPa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的(),并不应低于();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该工作压力加()。除设有排烟设施和应急照明外,其平面面积不
- 管网冲洗应在试压合格后分段进行。冲洗顺序应先(),后();先(),后();室内部分的冲洗应按()、()、()的顺序进行。湿式系统、干式系统的喷头动作后,应由()直接连锁自动启动供水泵。()是热传播的重要
- 试压用的压力表不少于();精度不应低于1.5级,量程应为试验压力值的()。2只;1.5~2.0倍
- 当喷头的公称直径小于()时,应在配水干管或配水管上安装过滤器。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上,应设防火阀。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以下哪些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 信号阀应安装在水流指示器前的管道上,与水流指示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消防电梯的运行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火灾应急广播备用扩音机,其容量不应小于火灾时需同时广播的范围内火灾应急广
- 配水支管上每一直管段、相邻两喷头之间的管段设置的吊架均不宜少于1个;当喷头之间距离小于()时,可隔段设置吊架,但吊架的间距不宜大于()。建筑物中两个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供水
- 管道支架、吊架的安装位置不应妨碍喷头的喷水效果;管道支架、吊架与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与末端喷头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乙类可燃液体的闪点为()。以下关于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说法正确的是()。易受
- 当管道变径时,宜采用异径接头;在管道弯头处不得采用补芯;当需要采用补芯时,三通上可用(),四通上不应超过();公称直径大于50mm的管道不宜采用活接头。走道上的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设在低层建筑物内
- 管网安装,当管子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时,应采用螺纹连接;当管子公称直径大于()时,可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连接后,均不得减小管道的通水横断面面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保护方式布线。火灾自动
- 消防气压给水设备安装位置、进水管及出水管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时其四周应设检修通道,其宽度不应小于(),消防气压给水设备顶部至楼板或梁底的距离不得小于()。火灾应急广播备用扩音机,其容量不应小于火灾时
- 其安装高度宜为();与墙面上的门、窗、孔、洞的净距离不应小于(),每次试验均应正常。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回风管上,可将几个房间划为一个探测区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下列哪些
- 消防水箱间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钢板消防水箱四周应设检修通道,其宽度不小于();消防水箱顶部至楼板或梁底的距离不得小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穿管绝缘导线或电缆的总截面面积,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
- 消防水泵泵组的总出水管上应安装压力表;压力表量程应为工作压力的()。管网安装,当管子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时,应采用螺纹连接;当管子公称直径大于()时,可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连接后,均不得减小管道的通水横
- 报警阀应逐个进行渗漏试验。试验压力应为(),试验时间应为()。阀瓣处应无渗漏。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应分别单独划分探测区域的部位有()。火焰探
- 供水设施安装时,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A、0℃B、4℃C、5℃D、10℃
- 但不得少于(),不得使用该批喷头。当仅有一只不合格时,应再抽查(),当仍有不合格时,可将几个房间划为一个探测区域()。手动报警按钮安装正确的是()。系统调试时,总面积不超过500m2,并在门口设有灯光显示装置。
- 预作用系统、雨淋系统及自动控制的水慕系统,应在()后,立即自动向配水管道供水。在系统验收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抽验应在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的条件下,抽验下列控制功能()。A、喷淋头动作后B、压力开关动作后C
- 水平安装的管道宜有坡度,准工作状态不充水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哪些内容:()。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符合的要求是:()。2‰;4‰A、设
- 湿式系统、干式系统的喷头动作后,应由()直接连锁自动启动供水泵。灭火剂输送管道水压强度试验,对不宜进行水压强度试验的防护区,可采用气压强度试验代替。气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水压强度试验压力的()。试验时必须
- 边墙型喷头的两侧()及正前方()范围内,顶板或吊顶下不应有阻挡喷水的障碍物。一类高层建筑的自备发电设备,应设有自动启动装置,并能在()内供电。下列那些场所不宜选择离子感烟探测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
- 干式系统的配水管道充水时间,不宜大于();预作用系统与雨淋系统的配水管道充水时间,不宜大于()。防烟分区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探测器底座的外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的余量,当管子公称直径
- 当梁、通风管道、排管、桥架等障碍物的宽度大于()时,其下方应增设喷头。排烟风机可采用()。消防控制室对室内消火栓系统应有以下那些控制、显示功能()。干式报警阀组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1.0m
B、1.
- 防火分隔水慕的喷头布置,应保证水慕的宽度不小于()。采用水幕喷头时,喷头不应少于();采用开式洒水喷头时,喷头不应少于()。防护冷却水慕的喷头宜布置成()。当梁、通风管道、排管、桥架等障碍物的宽度大于(
- 除吊顶型喷头及吊顶下安装的喷头外,直立型、下垂型标准喷头,其溅水盘与顶板的距离不应小于(),且不应大于()。除设有排烟设施和应急照明外,高层建筑内的走道长度超过()时,应设置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设施。火灾
- 集热档水板应为正方形或圆形金属板,其平面面积不宜小于(),周围弯边的下沿,宜与喷头的溅水盘平齐。()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主要因素。A、0.10m2
B、0.12m2#
C、0.15m2
D、0.16m2A、热传导
B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有备用喷头,其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且每种型号均不得少于()。消防控制设备的控制电源及信号回路电压宜采用()。当喷头的公称直径小于()时,应在配水干管或配水管上安装过滤器。以下()的
- 报警阀组应安装在便于操作的明显位置,距室内地面高度宜为();两侧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正面与墙的距离不应小于()。安装报警阀组的室内地面应有排水设施。贮存容器的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持续喷水时间,应按火灾延续时间不小于()确定。消防电梯的运行速度,应按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消防控制室对管网气体灭火系统应有以下那些控制、显示功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调试
- 利用有压气体检测管道是否严密的预作用系统,配水管道内的气压值不宜小于(),且不宜大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持续喷水时间,应按火灾延续时间不小于()确定。0.03Mpa;0.05MpaA、10minB、30minC、1hD、20min
- 闭式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持续喷泡沫的时间不应小于()。防烟分区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干式系统、预作用系统应采用()。A、5minB、10minC、15minD、30minA、20米
B、30米#
C、40米
D、50米
- 民用建筑和工业厂房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系统最不利点的工作压力,不应低于()。仓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系统最不利点的工作压力,不应低于()。设置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00米的房间,应采用()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