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或者清者没自清,或者浊者没自浊
题目:下列句子中,对"并非'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理解正确的是( )。
解析:考查命题推理一联言命题矛盾。题干为并非"清者自清且浊者自浊"即求"清者自清且浊者自浊"的矛盾,联言命题可用"A且B"的形式表示,那其矛盾是"非A或非B"一一清者不自清或浊者没自浊,故选择A。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师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因为学生具有( )。
人格尊严权
解析:学生的人格尊严权是指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故选择A。B选项,人身自由权是指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C选项,身心健康权是指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D选项,隐私权是指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私人、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被他人所知的权利。
[多选题]材料:1992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人们开始将鱼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年,海豚们开始回报人类,它们不时地将鱼扔上码头。在这件有趣的事情里,人类的投食意图非常明显,但动物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早在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就认为动物和人类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质上的区别。在其晚年的著作《人类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他详细研究了鸟类、家畜、灵长类动物以及不同人的喜悦、爱和悲伤。达尔文对待动物的态度,尽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触狗、马或老鼠的人们所认同,却违背了当时欧洲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一动物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古老的观念源于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学说:人是理智的生灵,与上帝的思想相连,而动物只是肉体机器。笛卡尔的追随者之一,17世纪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马勒伯朗士因此这样描述动物:"不因食物而快乐,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长而不自知,它们无欲无求,无所畏惧,一无所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物学界更忠于笛卡尔而非达尔文的学说。尽管动物行为学的学者们并没有排除动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却认为思考这个问题几乎无关紧要,因为它无法回答。人们可以研究动物的输入(如食物和环境)或输出(行为),但动物本身仍然是一个黑匣子一一情绪或思想等不可观察的东西超越了客观调查的范畴。一位"行为主义者"因此在1992年写道:"在任何试图了解动物行为的尝试中,都应当极力避免认为动物具有意识思维,因为这是无法检测且空洞的……"然而,这些关于动物的狭隘想法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1976年,美国学者唐纳德·格里芬不畏阻碍,出版了《动物的觉知问题》一书,认为动物确实能够思考,而且这种能力应该受到适当的科学研究。此后的数十年间,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动了远离行为主义、接近达尔文观点的共识。然而研究进展仍然艰难而缓慢。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警告过的,这两种研究类型的证据都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是严谨的,但动物在实验室中的表现难免异于野外:野外观察则可能由于一些显见的局限性而不易被接受一一尽管有的野外观察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严谨性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并不多见。尽管如此,现在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有些动物确实以有意识的精神体验方式处理信息和表达感情。他们一致认为:大鼠、小鼠、鹦鹉和座头鲸等动物有着复杂的思维能力:一些物种具有曾被认为只属于人类的特性,例如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还有少数动物,如灵长类动物、鸦科(乌鸦家族)和鲸类(鲸和海豚),具有一些人类眼中接近于文化的东西,借此它们形成了通过模仿和示范向后代传递信息和能力的独特行为方式。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单独拥有所有的人类心智特性,但是几乎所有单一的人类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种动上。
(摘编自《动物有思想吗?》翻译黄森)
问题:
(1)人们对动物是否有思想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现阶段应如何推进动物心智的研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单选题]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情境教学法
解析: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单选题]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假设性、( )和内省性。
预计性
解析: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单选题]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going"的"ing",再教学生学习"playing""Coming"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解释这种学习现象的是( )。
概括化理论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仅仅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题目中,学生学会了在动词后加"ing"来表示进行时态的原理,继而对同类的词语也能轻松学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概括化理论。
[多选题]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单选题]7-11岁儿童认知大体处于( )阶段。
具体运算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为7-11岁,认知特点有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故选择C。A选项,感知运动阶段为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认知特点有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低级的行为图式;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B选项,前运算阶段为2-7岁,认知特点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D选项,形式运算阶段为11-16岁认知特点为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多选题]材料:
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给我们换了一位数学老师。这位老师生活条件很好,几乎每天都换新衣服。可她对每节课的内容都不进行深入讲解,总是敷衍了事。我向她请教"奥校"作业题中的疑难问题时,她也经常借口推辞,不予回答。平时她不好好教学,可有时,她还会显摆一下自己的学识。在一次数学课上,她突然一反常态,给我们出了一道很难的应用题。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终于将这道难题做出来了。不一会儿,她改完作业,开始讲了。我认真听着,我做错了?不会错的啊,我在习题书上见到过类似的题。我盯着作业本上的红叉,委屈得快哭出来了。我拿着作业本去问老师,想让她承认我的是正确的。"老师,这道题应该是我这样做的,你看……"还没等我将理由说出来,她就高声对我说:"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怎么,好学生就能反驳老师?自己也不想想自己那点儿能耐,显什么显?"她将我的作业本狠狠地甩给我,作业本都摔裂了,还让我第二天叫家长来,我哭了,忍着委屈求了好半天,她才肯罢休。当时,同学们都嘲笑我的不智之举。那年的数学期末考试,卷子上的最后一道题正是这道题,为了证明我没错,我固执地写下了自己当初认为正确的答案。卷子是由教导处判的,卷上的红色大勾证明我对了,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做对这道题的,唯一一个!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该数学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单选题]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的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 )
疏导原则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长善救失原则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有的放矢原则又称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的陈老师在教育早恋的学生时,通过耐心的劝解,引导学生形成对早恋的正确认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体现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常考知识点。客观题的考查多是结合教育情境要求考生判断遵循或违背了哪一原则。考生备考时需要注意各个原则强调的核心内容,并在练习中收集和整理相关事例。主观题的考查需要考生熟练掌握每一原则的含义以及基本要求,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回忆并有一定程度的论述。编者整理了以下部分常考的名言及其对应的德育原则。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统一原则。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原则。③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疏导原则。④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长善救失原则。⑤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