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败血症热型常是()
解析:弛张热:体温在38℃以上,1日之内波动超过2℃。常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结核病、肿瘤及血液病等,故第1题选D。稽留热:体温在39℃以上,1日之内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流感、大叶性肺炎及粟粒型肺结核等病的极期,故第2题选A。回归热型:阵发性高热,短期热退后呈无热间歇,数日后又反复发热,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反复出现。波状热型:体温渐升达到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体温又渐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切断肺结核传播途径的措施是()
对肺结核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
解析:结核病的预防控制:①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及时给予合理化学治疗和良好护理,是预防结核病疫情的关键。②切断传播途径:a.有条件的病人应单居一室,肺结核病人住院治疗时需进行呼吸道隔离,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每天用紫外线消毒.b.注意个人卫生,严禁随地吐痰,不可面对他人打喷嚏或咳嗽,以防飞沫传播。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双层纸巾遮住口鼻,纸巾焚烧处理。留置于容器中的痰液须经灭菌处理后再弃去。接触痰液后用流动水清洗双手;c.餐具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同桌共餐时使用公筷,以预防传染;d.被褥、书籍在烈日下暴晒6小时以上;e.病人外出时戴口罩。③保护易感人群:a.接种卡介苗;b.密切接触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有关检查,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治疗;c.对高危人群可应用预防性化学治疗。B、D是控制传染源,A、E是保护易感人群,C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选C。解题关键: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考点】:肺结核的预防
[单选题]慢性呼吸衰竭缺氧的典型表现是()
"三凹征"
解析:慢性呼吸衰竭时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症状以及心血管系统症状的表现,其中呼吸困难是最早、最突出的表现,表现为呼吸浅速、出现"三凹征",严重者有呼吸节律的改变。呼吸中枢受损时,呼吸频率变慢且常伴节律的变化,如潮式呼吸。故选B。解题关键:呼吸困难是慢性呼吸衰竭时最早最突出的表现。【考点】: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单选题]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主要诱因是()
解析:慢性呼吸衰竭是慢性肺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最主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或持续哮喘发作。故选C。解题关键:呼吸道感染或持续哮喘发作是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的主要诱因。【考点】:呼吸衰竭的诱因
[单选题]患者女,30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4年,近1个月重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入院。昨夜12点患者突然憋醒,端坐位,大汗淋漓,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120次/分,两肺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责任护士给予患者吸氧的正确方法是()
高流量乙醇湿化吸氧
解析:该患者的症状首先考虑为左心衰竭伴急性肺水肿。肺水肿时由于大量液体渗入肺泡,影响肺泡透气、换气功能。高流量氧通过15%~30%乙醇湿化瓶进入肺泡后,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效缓解肺血管收缩,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机体缺氧的程度。故选D。解题关键:急性肺水肿治疗:①对症治疗;②维持气道,纠正低氧血症;③降低肺血管静水压,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④保持病人镇静,预防和控制感染。【考点】:急性肺水肿处理
[单选题]患者女,68岁。患肺心病,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6.0kPa(45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0.0kPa(75mmHg),应使用哪一种氧疗法()
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解析:该患者血气分析氧分压为6.0kPa(45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为10.0kPa(75mmHg),为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属Ⅱ型呼吸衰竭,给氧原则为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持续吸氧。故选A。解题关键:Ⅱ型呼吸衰竭的给氧原则为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持续吸氧。【考点】:氧气治疗的原则
[单选题]患者女,55岁。因肺心病急诊入院。急诊室给予静脉输入抗生素、氧气吸入,先准备用平车护送患者入病区,护送途中护士哪项做法是不对的()
暂停输液、吸氧
解析:要注意保暖,以免引起感冒而加重病情。安置合适、舒服的卧位。平稳运送,注意安全;持续低浓度(24%~35%)给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胸闷、指端、口唇及口唇四周发绀、心率加快,心律不齐。故选E。解题关键:肺心病患者应持续低浓度给氧。【考点】:肺心病的护理
[单选题]静脉推注氨茶碱速度要慢,否则可出现()
[单选题]肺源性心脏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