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MTX药物治疗
题目:32岁妇女,妊2产0,3年前曾患宫外孕,行左侧输卵管切除术。现停经42天,阴道少量出血1周余,血hCG1500U/L,B超提示子宫正常大小,子宫内膜12mm厚,腔内空虚,右官旁探及2.5cm×2.5cm×2.Ocm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最恰当的处理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关于子宫的韧带,哪项错误()
连接卵巢与子宫角之间的韧带称为卵巢的悬韧带
[单选题]正常分娩机制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外旋转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
[单选题]输卵管妊娠,哪种情况不适于化学药物治疗()
血β-hCG<5000U/L
[单选题]下列哪项是产后的异常表现()
产后半个月宫底在耻上一横指
[单选题]汇入髂内静脉的是()
子宫静脉
解析:①卵巢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行,向外下行至骨盆缘处,跨过输尿管和髂总动脉下段,经骨盆漏斗韧带向内横行,再向后穿过卵巢系膜,分支经卵巢门进入卵巢;②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向前行,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此后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走行于阔韧带内,沿宫体侧缘迂曲上行,称为宫体支,至宫角处又分为宫底支(分布于宫底部)、输卵管支(分布于输卵管)及卵巢支(与卵巢动脉末梢吻合);下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称为宫颈一阴道支;③阴道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分布于阴道中下段前后壁、膀胱顶及膀胱颈。阴道动脉与子宫动脉阴道支和阴部内动脉分支相吻合。阴道上段由子宫动脉宫颈一阴道支供应,阴道中段由阴道动脉供应,阴道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④阴部内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经坐骨大孔的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腔,环绕坐骨棘背面,经坐骨小孔到达坐骨肛门窝,并分出4支:A.痔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段及肛门部;B.会阴动脉:分布于会阴浅部;C.阴唇动脉:分布于大、小阴唇;D.阴蒂动脉:分布于阴蒂及前庭球。盆腔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并相互吻合,使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卵巢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单选题]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
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
解析:(1)雌激素的生理作用1)生殖系统:①子宫肌:促进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使肌层增厚;增进血运,促使和维持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②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修复;③宫颈: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富有弹性,易拉成丝状;④输卵管:促进输卵管肌层发育及上皮分泌活动,并能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⑤阴道上皮: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黏膜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⑥外生殖器:使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⑦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⑧下丘脑、垂体: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2)乳房促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3)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潴留;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合成,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2)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孕激素通常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1)生殖系统:①子宫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及其对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收缩,有利于胚胎及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②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③宫颈: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黏稠;④输卵管: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⑤阴道上皮: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⑥下丘脑、垂体:孕激素在月经中期具有增强雌激素对垂体LH排卵峰释放的正反馈作用;在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2)乳房促进乳腺小叶及腺泡发育。3)体温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使基础体温(BBT)在排卵后升高0.3~0.5℃。以此作为判定排卵日期的标志之一。4)代谢作用促进水钠排泄。(3)雄激素的生理作用:1)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自青春期开始,雄激素分泌增加,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的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的生长。但雄激素过多会对雌激素产生拮抗作用,可减缓子宫及子宫内膜的生长及增生,抑制阴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2)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雄激素能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并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增生。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长骨骨基质生长和钙的保留;性成熟后可导致骨骺关闭,使生长停止。雄激素还与性欲有关。
[单选题]产后子宫内膜完全修复时间()
产后6周
解析: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全过程,称为子宫复旧,需时6周,主要变化为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子宫内膜再生。子宫内膜再生:胎盘、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分离娩出后,遗留的蜕膜分为2层,表层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恶露的一部分自阴道排出;接近肌层的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部位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覆盖,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子宫下段及宫颈变化:产后子宫下段肌纤维缩复,逐渐恢复为非孕时的子宫峡部。胎盘娩出后的宫颈外口呈环状如袖口。于产后2~3日,宫口仍可容纳2指。产后1周后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宫颈恢复至非孕时形态。分娩时常发生宫颈外口3点及9点处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一"字形横裂(已产型)。不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间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月经复潮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产妇月经虽未复潮,却有受孕可能。
[单选题]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为()
胎产式
解析:①胎姿势: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称为胎姿势。正常胎姿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②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为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者,称为纵产式,占足月妊娠分娩总数的99.75%;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者,称为横产式,仅占足月分娩总数的0.25%;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交叉者,称为斜产式。斜产式属暂时的,在分娩过程中多转为纵产式,偶尔转成横产式;③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上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和臀先露,横产式为肩先露;④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枕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颏骨、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指示点。每个指示点与母体骨盆上口左、右、前、后、横而有不同胎位。头先露、臀先露各有6种胎方位,肩先露有4种胎方位。
[单选题]29岁经产妇,前两次妊娠患妊娠期高血压,娩出的胎儿体重4100g,且娩出后不久死亡。现又妊娠20周,血压150/90mmHg,尿糖阳性,下肢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