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潜伏期
题目: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在传染过程中,隐性感染增加时,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
免疫人群扩大
[单选题]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不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解析: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源()
易感者
解析: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易感者体内尚无病原体。
[单选题]急性传染病血液常规检查的特征包括,除外()
白细胞总数减少常见于乙型脑炎
解析: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至减少,例如布鲁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炎等,但乙型脑炎例外。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蠕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肺吸虫感染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则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单选题]女,28岁,发热一周,伴头痛、呕吐、出汗。体查:T38.5℃,皮肤黏膜无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压力250mmH2O,WBC450×106/L,多核0.75,单核0.25,蛋白2.0g/L,氯化物99mmol/L,糖2.3mmol/L。及时确诊有赖于()
脑脊液沉淀涂片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检查
解析:根据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头痛、呕吐、出汗。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本病例的临床诊断考虑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为确定病原体,应进行脑脊液沉淀涂片:革兰染色以确定细菌性感染,抗酸染色检查可排除结核杆菌感染。
[单选题]男,38岁,下水道工人,持续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走路时小腿疼痛、胃纳减退、疲乏4天。体查:T39.8℃。眼结膜充血,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如蚕豆,局部皮肤潮红、压痛明显。肝于肋下1.0cm可触及。外周血红细胞4.82×1012/L,白细胞12.4×109/L,分类N0.87,L0.11,E0.01,M0.01,血小板123×109/L。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管型+。发病前3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流血,现伤口已愈。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钩端螺旋体病
解析:本例诊断较困难。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下水道工人,发病前3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提示可能有疫水接触)、临床表现(毒血症状: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胃纳减退、疲乏,并有走路时小腿疼痛;充血表现:眼结膜充血、局部皮肤潮红;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尿蛋白和管型),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钩端螺旋体病。
[单选题]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是()
Ⅳ型变态反应
[单选题]阿米巴肠病()
低热、腹痛、腹泻,大便呈果酱状,腥臭,可有里急后重
[单选题]乙类传染病但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管理传染源这一预防环节的熟悉程度。霍乱是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另一个是鼠疫。血吸虫病是必须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丙类(流行性腮腺炎)为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管理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