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刻
题目: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教师把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而回答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锻炼,那学生对写作的内容理解并不都会深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篇有关赞颂大自然的作品,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被推荐的是()。
刘成章《安塞腰鼓》
解析:A、B、C项三篇都是有关赞颂大自然的作品。D项,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没有对大自然赞颂,不适合推荐,故选D。
[单选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一知识点,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解析:A项“怀”:使……归顺。C项“止”:使……停止(使愚公止)。D项“乱”:使……扰乱,“劳”:使……劳累。B项“植”:立,树立,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择B项。
[单选题]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啊”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发音,下列发音不正确的是()。
真坏啊“啊”读“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啊”的变音。“啊”用在句末,由于受前面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的影响读音发生变化,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1)前一音节末尾是ɑ、o(不包括ao)、e、i、ü、ê,读ya“呀”。(2)前一音节末尾是u(包括ao、ou),读wa“哇”。(3)前一音节末尾是n,读na“哪”。(4)前一音节末尾是ng,读nga,写作“啊”。(5)前一音节末尾是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i以及er,读ra,写作“啊”;(6)前一音节末尾是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i,读作za,写作“啊”。故D项不正确。
[单选题]教学魏明伦的《变脸》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一些其他戏剧,培养阅读兴趣。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变色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文体的掌握。《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讽刺小说,不是戏剧。
[单选题]学习多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解析:B项“走”,古:跑。今:行走。C项“去”,古:离开。今:到某一地方。D项“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单选题]阅读下面《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按照要求答题。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已的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师:好,点评得不错。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师:何以见得?生:从“竞”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师:分析得好!对上述课堂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师点拨为学生解决问题总结了具体的方法
解析:“为学生解决问题总结了具体的方法”错。教师的点拨在这里起了引导、启发的作用,指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单选题]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孔明挥泪斩马谡
解析:“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单选题]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
孔尚任的《桃花扇》
解析:孔尚任是清初戏剧作家。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被称为“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