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致使病变肠黏膜双糖酶活性明显降低
题目: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为()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的理解、鉴别。该题的错误率较高,达30%左右,主要集中在选项B、D,这是由于对细菌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混淆不清所致。肠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不同,发病机制也不同。细菌性肠炎主要分为肠毒素性肠炎和侵袭性肠炎。产生肠毒素的细菌释放两种毒素,一种不耐热肠毒素,通过促进cAMP分泌,抑制小肠绒毛上皮吸收Na+、Cl-和水,并促进肠腺分泌Cl-、Na+致大便呈水样。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Cl-和水的吸收,并促进肠腺分泌Cl-,产生分泌性腹泻。侵袭性细菌则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因此选项A、B、D均为细菌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可以排除。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积聚,更重要的是顶端柱状上皮是成熟的上皮细胞,其内双糖酶活性高,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后使发生病变的肠黏膜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双糖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肠液渗透压因之增高产生渗透性腹泻,因此答案C才符合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机制。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男,2岁。间断腹泻伴消瘦、纳差1月余。体重8kg,身高80cm。面色苍白,神经差,心音较低钝,律齐。腹壁皮下脂肪0.2cm,皮肤弹性差。Hb81g/L,RBC4.0×1012/L。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Ⅱ度营养不良并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解析: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患儿最先出现患儿体重不增加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逐渐出现消瘦,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躁不安,肌肉松弛,身高也低于正常。并发症最多见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亦可见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二者兼有。该患儿面色苍白,神经差,心音较低钝,律齐。腹壁皮下脂肪0.2cm,皮肤弹性差,Hb81g/L,为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
[单选题]男婴,11个月。体重10kg,头围45cm,方颅,前囟1.5cm,平坦,今晨突然抽搐一次,持续1~2分钟缓解。当时测体温38.5℃,抽搐后即入睡。醒后活动如常。查血钙1.75mmol/L(7mg/dl),血磷45mmol/L(4.5mg/dl)。最可能的惊厥原因是()
低钙惊厥
解析:患儿有佝偻病体征,并且血钙明显降低,故应考虑为低钙惊厥,低钙惊厥常发生于婴儿期,而且和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故临床又称之为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众所周知:婴儿期这一特殊的年龄段,由于维生素D摄入减少、内源性合成不足,以及生长速度过快所致的需要量增加等因素,低钙惊厥好发于冬末初春,是因为随着季节的转换,婴儿接受紫外线照射的机会增加,从而使内源性合成的维生素D的含量显著增加,导致了骨骼钙化加速而诱发了低钙惊厥,10个月在高热惊厥发生年龄段,但发作前均有发热,发作多在发热初期体温上升时。体温多大于39℃。
[单选题]9个月女孩。因突发高热39.8℃,抽搐一次而来急诊。查体:神清,精神可,身上有少许皮疹,前囟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腹(-),无病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