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题目:教师在讲到《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时,特举出以下例子,让学生找出与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解析:A项中的“之”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中的“之”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题干中“之”与C项句中的“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故C项正确,当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先是这样介绍该文的体裁:“篇幅比较短小,在生动、形象的故事里隐含着一种规劝或是讽刺的意义。其故事中的人物,多是虚构的,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或其他东西被拟人化。”以上概念描述的是哪种文学体裁?()
寓言
解析:题中概念描述的是寓言。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原来你在这儿”一句的重音时提到,重读“你”则强调的是“是你而不是他人”,如果要强调“不在别的地方”时应重读哪个词?()
“这儿”
解析: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特意说得重一些的语音,目的在于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题干强调的是“不在别的地方”.所以应重读“这儿”。
[单选题]在教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教师推荐给学生几部游记类散文,供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老残游记》
解析:刘鹗的《老残游记》是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不属于写景游记类散文。
[单选题]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游山西村》
解析:乐景写哀情说的是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衷情: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衷情。A项,柳永《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可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C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D项,《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杨柳轻柔,随风而舞的美丽春景,表现了戍边兵士离家的不舍。A、C、D项都是以乐景写哀情。B项,陆游《游山西村》是以乐景写乐情,故选择B项。
[单选题]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每小组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给他(她)以具体的指导。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再进行比赛,教师确定评委人,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解析:该教师组织班级童话故事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童话,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单选题]教学《木兰诗》时,教师提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现了互文现象,为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互文的例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互文”是古汉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才能现出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D项是对偶,没有互文现象。
[单选题]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解析:老师出示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对卡西莫多进行的外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