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心外无物
题目: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说明()。
整体与部分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少年和国家的关系中,少年是部分,国家是整体,材料内容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密切联系。故本题选C。
[单选题]下列与“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哲理相同的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本题诗句中的意思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符合题意的是A。
[单选题]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离休后,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群众,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龚全珍老人的事迹说明()。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②人生价值不应以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③先进人物的行为是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④人生价值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
①②
解析:龚全珍老人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体现了她创造价值,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她的行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价值的享受者,①正确。材料中龚全珍老人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扶贫济困,反映了人生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评价标准,②正确。③观点片面,④说法错误,人应该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单选题]俗话说,“不打不相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下列选项和这两句俗语反映的道理相同的是()。①“汗滴禾下土”才知“粒粒皆辛苦”②尝百草,才有“神医”李时珍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①②③④
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可知,题干中的俗语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四个选项都体现了这一点,故选D项。
[单选题]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①④
解析:匡衡成了大学问家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①正确,也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④正确。但主观能动性和正确价值观不能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②③排除,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