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二聚体
题目: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类型不包括()。
解析:化学物致突变类型包括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其中染色体数目改变又称为基因组突变,包括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大鼠致畸试验中,给母鼠染毒的时间为()。
孕6~15天
解析:大鼠致畸试验是对大鼠在器官形成期染毒,大鼠的器官形成期在母鼠受孕后的6~15天,所以给母鼠染毒的时间为孕6~15天。
[单选题]在毒理学研究中,吸入染毒的剂量单位表示为()。
mg/m
解析:剂量有多种表示方式,可以用单位体重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表示,如mg/Kg体重等;也可以用环境中化合物浓度来表示,如气体中化学物质浓度mg/m,水中化学物质浓度mg/L。吸入染毒主要以空气中化学物的含量作为剂量单位。
[单选题]能阻止水、电解质和某些水溶性差的物质屏障是()。
连接角质层
解析: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越过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皮肤。第二道屏障是位于表皮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其表皮细胞富于固醇磷脂,它能阻止水溶性物质的通过,而不能阻止脂溶性物质的通过。毒物通过该屏障后即扩散、经乳头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第三道屏障是表皮与真题连接的基膜。
[单选题]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
以上都是
[单选题]经呼吸道动式染毒的主要优点是()。
以上都是
[单选题]急性毒性为()。
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毒性后,短期内(一般为14天)产生的毒效应
解析: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和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单选题]某外源性化学物质的蓄积系数K>5时,表明该物质的蓄积毒性为()。
低度蓄积
解析:多次染毒累积总剂量与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的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值)。分级:1高度;1~明显;3~中等;5~轻度蓄积。
[多选题]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初步评价毒效应特征、靶器官
评价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多选题]对于毒作用带描述正确的是()。
半数致死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慢性毒作用带的值越大,引起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