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固定性
题目:以下是某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进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解析:语文课程目标的显著特征是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故D项当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学习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后,某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进行归纳,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单选题]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
解析:《百家讲坛》多以讲座形式讲述文史,与《我有一个梦想》关联不大。
[单选题]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解析:A选项论述虽然正确,但题中节选内容所表达和侧重的是自我反思以及评改反馈。故本题选A项。
[单选题]阅读《我与地坛》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片段一教师教授《我与地坛》时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曾荣获第十一届日本国际舞蹈大赛最优秀奖的舞蹈--《生命之翼》,这支舞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五位成员共同演绎,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谱写出挑战命运的赞歌--不论飞到哪儿,飞翔就是目标。(播放视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一位身有残疾的人,一位用轮椅承载了生命之躯的残疾人。”片段二通过解读前两部分,阅读思考:①“我”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②“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生:“我”思考关于死的事,也思考了为何出生的问题,之后剩下就是怎样活的问题。师:三个问题,都是关于生命的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想过,但我们不可能像史铁生那样想,那样直接、残酷、刻骨铭心。师:我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夕阳给天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我轻轻地翻动书页,看到感触颇深处,总止不住掉眼泪。你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为什么他会思考这些问题呢?对上述教学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导入与作者有关,蕴涵知识性,启迪学生智慧并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解析:片段的导入不是以知识的积累为目的的,是为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
[单选题]在学习必修课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师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篇导游词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故都的秋》,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任务要求更多的是语言上的渲染,不必聚集于文本细节
解析:导游词需要在对文本的把握度上有一定的控制,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
[单选题]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下面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教材、课堂、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中心
解析: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老师又要超越老师。
[单选题]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有如下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反复朗读课文,在整体了解作品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课后的思考题提出并筛选问题,为深入的阅读和探究作准备。教师指导:教师明确值得深入研讨的重难点问题,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主要的问题上去。对以上设计分析不恰当的是()。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解析:教学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合作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