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以分科课程为主
题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多年来,曾老师坚持让学生采用反思记录表、学习日志或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来记录学习过程,并不断指导学生优化记录的方法。曾老师的做法( )。
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解析: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题干中,曾老师坚持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的表现。
[单选题]人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呈线性关系。( )A.正确B.错误
解析:人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关系。
[单选题]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
干扰说
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正是指先后学习内容之间的干扰。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学记》
解析:《学记》相传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常考内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等。故选择D。A项,《论语》是"四书"(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主要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教育思想外,还有相关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常考内容:教育作用一一"性相近,习相远",庶、富、教;教育目的一一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一一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B项,《大学》是"四书"之一,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常考内容:《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项,《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是思孟学派代表人物,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被称为"亚圣"。常考知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思考才能获得知识真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等。
[单选题]母亲让自己的儿女帮他料理家务,让女儿去擦盘子,让男孩去拖地,但是男孩溜出去玩了,于是母亲将两项任务都交给了女儿。皮亚杰将这个故事讲给一群孩子听.这些孩子大部分认为妈妈的做法不对,女儿不应该服从,那么听故事的孩子们的年龄最有可能的是( )。
8~10岁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接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标准: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禧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结合题干中"孩子大部分认为妈妈的做法不对"可知他们已经不把规则(妈妈的话)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故本题儿童处于8~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