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20μg/ml
题目: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表观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小时后,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解析:了解静脉注射血药动力学方程的计算。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X,本题X=200mg,V=5L,初始血药浓度即静脉注射的瞬阅血药浓度,用C表示,C=X/V=200g/5L=40μg/ml,根据公式lgC=(k/2.303)t+lgC=(-0.3465/2.303)×2+lg40=1.3,C=20μg/ml。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述4种物质的酸性强弱顺序是()。苯环-SO3H(IpKA.=0.7)苯环-SO2NH2(IIpKA.=10.11)苯环-C.OOH(IIIpKA.=4.2)苯环-C.=O-C.=O-NH(ⅣpKA.=8.3)
Ι>Ⅲ>Ⅳ>П
[单选题]可以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的药品有()
非处方药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方药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只能在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发布药品广告。
[多选题]关于防止可溶性成分迁移正确的叙述是()
为了防止可溶性色素迁移产生“色斑”,最根本的防止办法是选用不溶性色素
采用微波加热干燥时,可使颗粒内部的可溶性成分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采用箱式干燥时,颗粒之间的可溶性成分迁移现象最明显
采用流化(床)干燥法时,一般不会发生颗粒间的可溶性成分迁移,有利于提高片剂的均匀度,但仍有可能出现色斑或花斑
解析:当片剂中含有可溶性色素时,迁移现象表现得最为直观,湿混时虽已将色素及其他成分混合均匀,但颗粒干燥后,大部分色素已迁移到颗粒的外表面,内部的颜色很淡,压成片剂后,片剂表面形成很多“色斑”。为了防止“色斑”出现,最根本的办法是选用不溶性色素。在通常的干燥方法中很难避免可溶性成分的迁移,而采用微波加热干燥时,由于颗粒内外受热均匀一致,可使这种迁移减少到最小的程度。颗粒内部的可溶性成分迁移所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片剂上产生色斑或花斑,对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影响不大,但是,发生在颗粒之间的可溶性成分迁移,将大大影响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尤其是采用箱式干燥时,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当采用箱式干燥时,应经常翻动颗粒,以减少颗粒间的迁移,但这样做仍不能防止颗粒内部的迁移。采用流化(床)干燥法时由于湿颗粒各自处于流化运动状态,并不相互紧密接触,所以一般不会发生颗粒间的可溶性成分迁移,有利于提高片剂的含量均匀度,但仍有可能出现色斑或花斑,因为颗粒内部的迁移仍是不可避免的。
[多选题]改善固体药剂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
A.制成药物的微粉药物微粉化处理,增加表面积B.药物与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制备研磨混合物,防止药物细小粒子的聚集C.制成固体分散体选用水溶性的高分子载体,使药物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在其电D.从Noyes-Whitney方程说明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速度常数(k)、药物溶解度(Cs)成反比E.制成吸附于“载体”的混合物将难溶性药物先溶于能与水混溶的无毒溶剂中,再用多孔性载体将其吸附,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于载体中
解析:对于片剂和多数固体剂型来说,Noyes-Whitney方程说明了药物溶出的规律:dC/dt=kS(Cs-C)dC/dt为溶出速度方程;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质点暴露于介质的表面积;Cs为药物溶解度;C为浓度。此式表明,药物从固体剂型中的溶出速度与k、S、Cs成正比。因此改善固体药剂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有:①制成药物的微粉药物微粉化处理,增加表面积S。②制备研磨混合物,药物与水溶性辅料共同研磨,防止药物细小粒子的聚集。③制成固体分散体选用水溶性的高分子载体,使药物以分子、离子形式分散在其中。④制成吸附于“载体”的混合物将难溶性药物先溶于能与水混溶的无毒溶剂中,再用多孔性载体将其吸附,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于载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