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B
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
题目:《雷电颂》课后练习题是“课文在形式上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试反复朗读课文,背涌前六段: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业设计的意图的分析。通过题干中“课文在形式上不押韵,但节奏分别,声调铿锵有力”可知,教师设计这一作业,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这种历史剧的语言特点,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试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前六段”可知,教师设计这一作业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故C项正确。通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可知,D项“情感共鸣”也有所体现。B项,概括本文大意,没有体现,当选。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羚羊木雕》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父母,尊敬父母,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不一致,思想上闹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种情况,那她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激发生活经验导入
解析:该导语联系实际,属于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导入方式。
[单选题]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时,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这位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
解析:题干中的案例,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一定深度的理解。
[单选题]学习《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布置了以下几项作业:(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对该老师的做法评价不正确的是()。
该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形式多样
解析:三道题的作业形式都是书面形式,形式单一。
[单选题]学习《阿里山纪行》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现在就你游览过的地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对这一作业的布置,评析不恰当的是()。
该作业设计过于简单,没有说明字数,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解析:学生可以自己把握习作的字数,不会成为负担。
[单选题]阅读《阿里山纪行》教学设汁(片段),回答问题。精读4~9自然段:(1)点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什么样子?(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朗读出来,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得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学生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介绍)(6)阿里山风光美仑美奂,令人留恋,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教师出示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教学
解析:教师出示图片是课堂的结束部分,不会影响学生对美景的想象。
[单选题]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解析:B项激情式结尾,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造成空乙己悲剧的原因,而且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C项悬念式结尾,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创新能力。D项比较式结尾,深化了主题,扩展了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该教学建议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D选项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建议,故选择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