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讲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教师准备列举其他边塞诗,让学生比较阅读。下列诗句不合适的是()。
  • 正确答案 :D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解析:A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选白王翰的《凉州词》;B项“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选自高适的《燕歌行》;C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选自岑参的《逢入京使》;D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A、B、C项都是边塞诗,D项不合题意,故D项当选。

  • [单选题]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对老舍的了解,以下学生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B
  •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幽默、华丽,擅长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

  • 解析: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时,提到这是一首送别诗,并要求学生积累此类诗句,以下诗句不适合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解析:D项诗句选自《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明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 [单选题]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学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D
  •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 解析: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B、C项运用的是通感手法,和题干中的句子一致。

  • [单选题]导读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后,教师给学生推荐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正确答案 :C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作品,其他全是喜剧作品。

  • [单选题]学习完《藤野先生》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以下学生给出的答案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竞没有说。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正确答案 :D
  • 学生丁: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 解析:⑤句作者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字”活化为“人”;⑥句虽然有比喻词“似乎”,但却不是比喻句。故学生丁说法错误,当选。

  • [单选题]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语句表达上经常存在歧义现象,为了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存在歧义的句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B
  • 国人在国外的一些举动,往往会被放大,极易引来全社会的严厉声讨,而最多的声讨理由就是“丢了中国的脸”。

  • 解析:A项有歧义,“吉林与辽宁的东部”既可理解为两省的东部,也可理解为辽宁一个省的东部。C项句子存在歧义,“200个”既可理解为修饰“中国人”,也可理解为修饰“字”。D项代词“她”指代不明导致歧义。“她”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女儿。B项不存在歧义问题,故当选。

  • [单选题]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正确答案 :D
  • 《范进中举》

  • 解析:四大名著包括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A项,《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B项,《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C项,《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D项,《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属于四大名著。

  • [单选题]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孔明挥泪斩马谡

  • 解析:“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 [单选题]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B
  •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 解析:“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就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必典考试
    推荐科目: 教学设计题库 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 教学实施题库 阅读鉴赏题库 汉语言基础知识题库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教学评价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