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题目:(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关于青霉素吸收后其体内分布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E.如果脑膜有炎症或给予大剂量时,可以分布到包括脑脊液在内的所有细胞外液
解析:青霉素的血清蛋白结合率约为60%。吸收后体内分布广,能分布到全身,肝、肾、肠、皮肤等组织内浓度较高,也可进入胆汁、浆膜腔、胎儿血液循环。脂溶性低,进入细胞量少,房水和脑脊液含量也较低。脑膜炎症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青霉素透入脑脊液的量可略提高,能达到有效浓度,临床可用于治疗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单选题]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解析:ACEI用于高血压治疗,不仅降低血压,而且可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代谢异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可减少蛋白尿,具有肾保护作用。虽然α受体阻滞剂亦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亦可逆转左室肥厚,但综合起来应首选ACEI。
[单选题]能引起瑞夷综合征的药物是()
阿司匹林
解析:瑞夷综合征是病毒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虽少见,但预后恶劣,可致死。故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阿司匹林解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多选题]氯丙嗪长期应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锥体外系症状
视力模糊、口干、便秘、心悸
解析:氯丙嗪安全范围较大,但长期大剂量应用时,则不良反应多见:①锥体外系反应;②因具有抗胆碱能作用和抗α肾上腺素能作用可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视力模糊、口干、心悸、便秘、尿频、排尿困难等;③黄疸及肝功能异常;④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甚至可发生直立性虚脱。用药早期及老年或体弱的病人尤易发生。
[多选题]可引起血糖升高,临床上糖尿病病人慎用的药物有()
噻嗪类利尿剂
糖皮质激素
口服避孕药
解析:糖尿病病人慎用的药物包括:①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能促使分泌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分解。②双氢克尿塞、速尿、利尿酸、氯噻酮,这些利尿药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患者的血糖升高而难以达到治疗效果。③甾体激素避孕药可致糖耐量降低,使人体对血糖的利用率下降,由此使糖尿病加重。
[多选题]下列关于糖皮质激素叙述正确的是()
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可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
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原则是早期、大剂量、短期
过敏性休克临床常是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合用
糖尿病患者要慎用糖皮质激素
解析: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用于治疗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素皮质功能不全症。对严重感染性休克,必须和有效而足量的抗菌药物合用,要大剂量、早用药、短时间内突击使用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休克,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糖皮质激素能促进糖原异生和糖原合成,抑制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而使血糖来路增加,去路减少,升高血糖。
[多选题]β受体阻断药的适应证有()
高血压
心律失常
心绞痛
甲状腺功能亢进
解析:β受体阻断药临床应用于:①高血压:β受体阻断药的降压作用是阻滞不同部位β受体的综合结果。阻断心脏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和心输出量下降;阻滞肾脏β受体,可减少肾素分泌,使血管紧张素Ⅱ下降,从而降低血压;阻断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β受体,减少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阻断中枢β受体,使兴奋性神经元活动减弱,从而抑制外周交感神经的功能。②心律失常:能使心肌的自律性降低,传导减慢,对多种原因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效,如窦速、室上速。对房性早搏也有效。③心绞痛:β受体阻断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使心肌耗氧量降低,从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与硝酸酯类合用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④慢性充血性心衰:传统观点认为β受体阻断药有负性肌力作用而禁用于心衰,但现代观点认为心衰时心脏的代偿机制在长期的心衰发展过程中对心肌产生有害的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代偿机制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β受体阻断药可对抗这一效应。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这类药物治疗心衰的有用性。由于β受体阻断药确实有负性肌力作用,临床应用仍应谨慎,应从小剂量开始。⑤甲状腺功能亢进。β受体阻断药的禁忌证有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重度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
[多选题]接触性泻药的作用包括()
黏膜透过性增加
释放PG,使电解质分泌增加
直肠反射蠕动增强
解析:接触性泻药曾称为刺激性泻药。本类药物与黏膜直接接触后,使黏膜通透性增加,使电解质及水向肠腔渗透,从而使肠内液体增加,引起导泻。本类药物包括蒽醌类(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等植物性泻药)、二苯甲烷类(如酚酞,即果导),它们对小肠功能影响较小,主要作用于大肠,既能减少其分节运动,又能增加周期性蠕动,从而加速大肠内容物运行。此外,本类药物也能降低肠黏膜对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
[单选题](二)病历摘要:患者,男性,19岁,有癫痫病史3年,先后日服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癫痫发作次数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