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胶原酶降解角膜胶原纤维
题目:铜绿假单胞菌导致角膜迅速溶解坏死的主要原因是()
解析:革兰阴性细菌角膜感染,多表现为快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具有特征性,该型溃疡多发于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或戴接触镜引起的感染。也见于使用了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荧光素钠溶液或其他滴眼液。起病迅速、发展迅猛,患者眼痛明显,严重的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甚至球结膜水肿。主要原因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蛋白分解酶,使角膜呈现迅速扩展的浸润及黏液性坏死,因此导致角膜快速溶解的原因选择C。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针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检查技术中,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在疾病早期阶段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的是()。
共焦显微镜检查
解析:临床上可根据角膜植物损伤后的感染史,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只有实验室检查找到真菌和菌丝可以确诊。常用快速诊断方法有角膜刮片Gram和Giemsa染色、10%~20%氢氧化钾湿片法、乳酚棉兰(LPCB)染色、乌洛托品银染色、荧光钙白染色、PAS染色等。真菌培养可使用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Sabouraud培养基,30~37℃培养3~4天即可见真菌生长,应培养4~6周。角膜刮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者,可考虑做角膜组织活检。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基于光学检测原理的检查手段,可在疾病早期阶段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菌丝,帮助进行诊断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属于可重复进行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E。
[单选题]对于卷丝状角膜炎描述不正确的是()。
与角膜的黏附通常较松散,容易脱落
解析:各种原因引起角膜表面出现由变性的上皮及黏液组成的丝状物均称为丝状角膜炎。自觉症状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瞬目时症状加重,而闭眼时症状可减轻。角膜上可见色泽较暗、卷曲的丝状物一端附着于角膜上皮层,另一端游离,可被推动,长度从0.5mm到数毫米不等,能被孟加拉红染色。丝状物附着处角膜下方可出现小的灰白色上皮下混浊。与角膜的黏附通常较牢固,由于瞬目动作,丝状物可能会弯曲折叠,用力闭眼动作可能使丝状物从角膜面脱落,而残留角膜上皮缺损区,在此缺损区又可重新形成新的丝状物。丝状物可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因此选项D中的描述不正确。
[单选题]混浊较厚呈白色,可以透见虹膜为()。
角膜斑翳
解析:角膜溃疡面愈合后,根据溃疡深浅程度的不同,而遗留厚薄不等的瘢痕。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后面虹膜纹理者称角膜薄翳。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虹膜者称角膜斑翳。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虹膜者称角膜白斑。如果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时,便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提示病变角膜有穿破史。若白斑面积大,而虹膜又与之广泛粘连,则可能堵塞房角,房水流出受阻致使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作用下,混杂有虹膜组织的角膜瘢痕膨出形成紫黑色隆起,称为角膜葡萄肿。因此本题的选项分别为A和B。
[单选题]关于带状角膜病变哪项不对()。
在角膜后弹力层出现灰白色钙质沉着
解析:带状角膜病变发生在角膜前弹力层。
[单选题]树枝状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为()。
单纯疱疹病毒
解析:带状疱疹与单纯疱疹均可引起树枝状角膜炎,带状疱疹为假树枝,微微隆起,终端无膨大。
[单选题]翼状胬肉头端前沿的角膜上有棕黄色线,呈垂直位()。
Stocker线
[单选题]下述哪项不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特点()
角膜溃疡表现为"伪足"、"卫星灶"或"免疫环"
解析:该题测试考生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能力。A为上皮型HSK的表现,E为基质坏死型HSK的表现,C为反复发作的HSK的表现,D为HSK的共同特点,A、C、D、E均为干扰答案。而B是真菌性角膜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