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题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时,某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赵州桥的形状特点,提议结合课文的介绍,画出赵州桥的平面示意图。先每个同学画图,同桌交流;然后请一位同学运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绘画依据;最后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这幅示意图。下面是对以上教学活动的评价,试选出不够正确的一项()。
  • 某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 解析:A项题干中学生通过画图、交流、展示互评,充分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学观,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B项通过画图,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转化文字的能力。C项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评价,包括自评,师生评,互评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了形成性评价。D项结合课文介绍画图,与生活中的资源无关。

  • [单选题]阅读有关写作教学“创新评价方式”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双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作品,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正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 双评可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灵感

  • 解析:A选项论述虽然正确,但题中节选内容所表达和侧重的是自我反思以及评改反馈。故本题选A项。

  • [单选题]以下是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生:“当李白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心灵已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一句,如果照应标题“放飞心灵,书写人生”就更好了。师:好!你帮他改改。生:可以改成“当李白放飞心灵,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时,他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享受快意人生”,这样就照应了标题中的“放飞心灵”和“人生”。师: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改得好!(当场在电脑上修订,投影展示。修改前后对比鲜明)
  • 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 解析:教师体现了民主作风。教师看似放任自流,但从后面的展示看,其态度是明确的。教师是想让学生充分体验作文修改的过程。

  •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 解析: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高中生思维的特点,不利于启发他们思考和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特质。

  •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囚绿记》课文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图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一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图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课堂上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 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的对话者,老师仅仅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指导者

  • 解析: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 [单选题]《荆轲刺秦王》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题--“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这一活动设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 解析:材料中的“研讨与练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探究意识,而并未提及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故本题应选C。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二章 阅读教学题库 第四章 口语交际教学题库 第三章 写作教学题库 第二章 阅读鉴赏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 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题库 第三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操作与方案的编制题库 教学评价(综合练习)题库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题库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