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D
没有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
题目:某校学生陈功,性格内向,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班主任王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说:"你还'成功'呢,你干脆改名叫'失败'吧,叫'失败'多好,还是'成功之母'。"关于王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要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故选择D。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小辉体育课在操场打篮球,被突入校内的装修卡车撞伤。对于小辉所受伤害,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
装修卡车司机
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题干中,卡车司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故选择B。
[单选题]在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的体现,需要调整( )。
课程目标
解析: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其中就需要调整课程目标,要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故选择A。
[单选题]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
深度加工
解析:深度加工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故选择B。A选项,过度学习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继续学习的一种现象,适当过度学习达到150%时,效果最佳。C选项,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D选项,组块化编码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单选题]前苏联心理学家(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
解析:维果斯基,苏联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语言,尤其是自我中心语言,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故选择C。A选项,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作品《人是教育的对象》;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作品《教学与发展》。乌申斯基的其它考点包括主要要与观点一一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提现直观性教学原则)。历史地位一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B选项,赞可夫,苏联教育家,作品《教学与发展》。赞可夫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D选项,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单选题]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教,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量力性
解析: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于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以上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在最近发展区以下则为重复施教。故选择C。
[单选题]小影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时她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趋避冲突
解析:趋避冲突也称接近一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产生的内部动机冲突。对于英语脱口秀,既想参加,又害怕讲不好被嘲笑,是趋避冲突。双趋冲突也称接近一接近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双避冲突也称回避一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也称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个体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个体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时产生的冲突。
[单选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人数列“1、3、6、11、( )、32”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19
解析:观察题干中数字可得出规律:前两个数的和加2等于第三个数,即1+3+2--6,3+6+2=11,6+11+2=19,11+19+2=32。故应填入19。
[单选题]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直观性原则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没听见不如听见,听见不如看见。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