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

美国

题目:最早采用大都市概念的国家是(),1980年后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以下四项中,()项不是城市化。
  •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


  • [多选题]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 [单选题]就城市整体而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 第三产业

  •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因素。就城市整体而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第三产业占有较高的比重,对公共设施用地有大量的需求,同时城市政府提供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的能力较强;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中,公共设施更多地限于商业服务领域,对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相对较少。

  • [多选题]人类活动要素的()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
  • 数量上的组合

    种类上的组合

    空间上的组合


  • [多选题]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
  • 自然条件

    技术条件

    政治因素

  •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即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掌握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 [多选题]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形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 人口的集中

    空间形态的改变

    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①人口的集中;②空间形态的改变;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单选题]城市与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上,即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 集聚规模


  • [多选题]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其中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有()。
  • 城乡结构“二元化”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 必典考试
    推荐下载科目: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题库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库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