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C
说真话的是李和王
题目:某单位统计上班迟到人数,一部门四人对是否迟到的说法如下:赵:我没有迟到李:王和赵至少有
一人没有迟到王:我们中有人迟到张:我们四人都没有迟到已知上述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为真?( )
解析:这是一道真假话推理的题目。四人的话两真两假,分析可知王和张的话互为矛盾关系,由此可知,赵和李的话一真一假。若赵的话为真则李的话也为真,不符合题意,故赵的话为假,李的话为真。由赵迟到了,可推出王的话为真,张的话为假。故选择C项。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王同学为远在他乡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老师无意间发现,未经王同学同意,将信在课堂上给大家大声朗读出来,以此鼓励其他同学向王同学学习。该老师的举动侵犯了王同学的( )。
隐私权
解析: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本题材料中老师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将个人信件在公众面前朗读,是对王同学隐私权的侵犯。因此答案应选B
[单选题]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下列选项中,用于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的称谓是( )。
金兰之交
解析:金兰之交是指情谊契合,朋友间犹如亲人。典故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故选择A。B选项,刎颈之交,是指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的交情,与负荆请罪,将相和,是一个故事)C选项,竹马之交,形容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后引申为青梅竹马,主要指从小认识的异性朋友。典故李白出自<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D选项,忘年之交,指年辈相差很大而结交为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刚刚20岁,孔融已经40岁了,依然称为朋友)。其它关于朋友的称谓: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典故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没有杀一个与他的小妄相爱的门客,而是给他准备了许多礼物,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白话版)患难之交: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莫逆之交: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四个人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心中没有不悦,便成为朋友)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问宋弘,俗话说有钱了就要换朋友,富贵了就得换老婆,是这样么?(白话文版)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文版)"
[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
教学双方同为教学主体,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解析: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故选择D。
[单选题]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说明的学习现象是( )。
学习迁移
解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学习要"举一反三",属于学习迁移。
[单选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
榜样示范法
解析:榜样示范法,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故选择B。A项,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C项,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D项,实践锻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培养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多选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前期战局不利、对手强大的情况下,艰苦拼搏,最终战胜塞尔维亚队,又一次登上世界女排的顶峰。国人沸腾,自然而然地称赞"女排精神"。记者采访女排主教练郎平,希望她谈谈"女排精神"。她回答:"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综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