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双烯选择加氢的氢气与二烯烃比值最好控制在()左右。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为一个()反应。脱氢进料控制阀的气源是()。0.1
1#
10
100强吸热增分子#
强吸热减分子
强放热增分子
强放热减分子氮气
仪表风#
工业风
蒸
- 装脱氢催化剂时脱氢反应器内()。卸脱氢催化剂时脱氢反应器出、入口4个大阀应()。现有的脱氢催化剂()。()较适合用作脱氢反应进料采样阀。关于双烯选择加氢反应器说法正确的是()。脱氢注水罐无液位时()。
- 卸脱氢催化剂时脱氢反应器出、入口4个大阀应()。正构烷烃中含有碳和()。调小脱氢注水泵冲程后()。脱氢进料控制阀的气源是()。最接近装置热油温度的是()。入口关一个,出口关一个
入口开,出口两个都关
4个全
- 脱氢反应的主要工艺参数有()。当E303出口温度(TI-3063)大于℃时,投用急冷器S-301,控制急冷器出口温度约69℃。正常生产时脱氢装置中水会在()中积聚。下列有关注水泵出口说法正确的是()。温度#
压力#
空速#
氢烃
- 降低压力会使催化剂结碳速度()。开工过程中轻汽油分离塔底出料可向烷基化岗位出料的部位有()。以下对双烯选择加氢装置叙述正确的是:()。停脱氢分馏塔再沸器时脱氢分馏塔塔底温度将()。几台脱氢气液分离罐空
- 脱氢催化剂停止注水则使用时间将()。碳数相同的正构烯烃分子量()正构烷烃。脱氢分馏塔回流罐中物料比重()脱氢分馏塔塔底物料。进入双烯选择加氢反应器所有物料停止后双烯选择加氢反应器压力将()。使用状态下
- 装脱氢催化剂时脱氢反应器出、入口4个大阀应()。主蒸汽经过分液罐后,首先进入进行加热()。下列属于脱氢副反应产物的有()。脱氢反应器升温过程中一般安排()次热紧。正常生产时脱氢分馏塔塔底泵停运后提馏塔塔
- 水注入系统后将()。切换脱氢反应器时使用台反应器的温度在()左右。由气相变为液相
由液相变为气相#
一直为液相
变为固相260℃
390℃#
460℃
481℃
- 卸脱氢催化剂前应将反应器内氢气置换至()。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为一个()反应。脱氢进料平衡罐安全阀出入口()。<0.5%(V)#
<1%(V)
<1.5%(V)
<2%(V)强吸热增分子#
强吸热减分子
强放热增分子
强放热
- 随脱氢反应压力的提高,脱氢转化率()。一般情况下进料轻蜡中()含量最高。当脱氢反应进料量适当提高后反应的选择性将()。()较适合用作脱氢反应进料采样阀。判断采样器泄漏可行的方法有()。降低#
升高
不受影
- 对使用完毕的脱氢催化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脱氢分馏塔回流罐中物料比重()脱氢分馏塔塔底物料。油切出反应系统后安排390℃恒温吹扫的目的是()。废脱氢催化剂很容易燃烧
颜色是黑色的#
废脱氢催化剂表面有积碳#
- DF-2型脱氢催化剂产地是()。脱氢反应系统气密试验压力为()Mpa。提高脱氢催化剂活性的方法有()。CDA, D
- 理论上讲降低温度后脱氢装置副产物溶剂油的产量将()。脱氢进料平衡罐安全阀排放至()。增加
不变
降低#
无法预料的改变大气
火炬#
脱氢提馏塔
中间罐区
- 正常情况下脱氢反应温度提高后反应系统产氢气量将()。关于工艺凝液汽提塔塔顶温度偏低处理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是()。开工时脱氢气液分离罐所垫的物料是()。脱氢气液分离罐中物料用泵输送完毕,从低点排放时温度需
- 希望增加产量时可以()脱氢反应温度。理论上说当脱氢催化剂达到还原温度时循环烷烃中的水含量将()。还原氢气流量计低低流量将联锁()。正常时当浮筒液位计液位上升是现场玻璃板液位计将()。提高#
降低
先提高
- 理论上讲当空速提高后脱氢反应器出、入口温差将()。脱氢反应压力增加时()。液时空速表示()。现有的脱氢催化剂()。脱氢分馏塔塔底泵启动时电机电流()。B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有利于反应向负方向进行#
脱
- 反应温度提高后副反应速度将()。当乙苯蒸发器操作稳定后,各进料控制阀投自动。以()℃/hr的速度把一段、二段的进口温度提高到所需温度(根据一段、二段的转化率而定)。双烯选择加氢装置开工时是用()还原催化剂
- 空速增加后装置的产量()。脱氢尾气进入F-301作为燃料气,应通过D-311水封,水封液位正常控制%。脱氢反应系统临氢设备用氮气置换空气,当()时为合格。注水泵输送物料为()。脱氢进料加热炉的设计负荷()脱氢开工还
- 脱氢装置的液时空速计算时,液体的体积指:()。为C-301提供吸收剂的设备是()。水注入系统后将()。脱氢反应系统充压置换时,卸压至()较为合适。20℃常压下的体积#
225℃脱氢进料流量进料压力下的体积
脱氢反应器
- 脱氢反应器安全阀排放到()。脱氢反应器出、入口温度差值越大,表明()越高。理论上说提高脱氢提馏塔八层温度,提馏塔回流罐内物料密度将()。大气
火炬系统#
气液分离罐
脱氢提馏塔脱氢反应的转化率#
脱氢反应的选
- 利用脱氢开工加热炉对脱氢催化剂还原前应先()。脱氢空速增加后转化率将()。下列关于循环氢气压缩机的说法正确的是()。脱氢分馏塔进料泵属于()。切换反应器
关闭使用台反应器出入口大阀
建立还原氢气循环#
建
- 下列关于循环氢气压缩机的说法正确的是()。在给定的反应温度和压力下,乙苯的转化率随着水比的减小而()。当E303出口温度(TI-3063)大于℃时,投用急冷器S-301,控制急冷器出口温度约69℃。脱氢反应系统开工前需用(
- 降低脱氢反应温度目的产物单烯在出料液中的百分含量将()。适当提高双烯选择加氢氢气进料量后()。离心泵的特性参数有()。脱氢分馏塔停进料后脱氢塔底泵()。升高
不变
降低#
无法预料的改变双烯选择加氢反应的
- 有关脱氢反应器出、入口阀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脱氢尾气进入F-301作为燃料气,应通过D-311水封,水封液位正常控制%。脱氢切油时要求进料量在5分钟内从0均匀的上升至正常进料量的60%是基于对()的保护。()将提高
- 理论上讲脱氢空速提高后脱氢副反应与所有发生反应的比值将()。乙苯蒸发器出口温度()出口压力条件下纯乙苯沸点。脱氢反应发生在()中。双烯选择加氢装置开工时是用()还原催化剂的。脱氢反应的主要工艺参数有(
- 脱氢反应的空速()双烯选择加氢反应的空速。蒸汽升温阶段,当E-301出口温度超过250℃时,启动配汽蒸汽系统,为保护下游设备,注意系统升温过程中保持E301的出口温度为<400℃,E-302出口温度()℃。空速增加后装置的产量(
- 空速增加后装置的能耗将()。脱氢装置的液时空速计算时,液体的体积指:()。变为原来的两倍
降低
不变
增大#20℃常压下的体积#
225℃脱氢进料流量进料压力下的体积
脱氢反应器进口温度和体积
反应温度下的体积
- 脱氢催化剂的还原是在()下进行的。有关脱氢催化剂还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正常情况下停双烯选择加氢反应器油路进料()停氢气进料。高温状态#
低温状态
氢气流动状态#
氢气静止状态A)还原的目的是使氧化态的铂
- 脱氢催化剂还原时停注水将()催化剂的还原。当脱氢提馏塔压力低时最简单、有效的调整方法是()。脱氢反应系统充压置换时,卸压至()较为合适。停运循环氢气压缩机时()。正常生产时脱氢分馏塔塔底泵停运后提馏塔
- 提高脱氢反应的空速()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关于活性氧化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烯选择加氢反应是一个体积()的反应。装载于双烯选择加氢反应器中的物质有()。投用脱氢轻汽油分离塔回流泵前()。判断采样器泄
- 脱氢反应中烷烃生成单烯烃的速度()烷烃生成二烯烃的速度。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脱氢反应器入口温度提高后脱氢反应温差将()。脱氢进料大阀底部排放管线是向()排放的。正常停工时,停脱氢反应系统进料()应将脱氢注
- 去离子水中的阳离子主要是()。脱氢催化剂还原时停注水将()催化剂的还原。氢离子
钙离子
镁离子
钠离子#不利于
有利于#
停止
不影响
- 脱氢注水量每小时大约在()左右。在给定的反应温度、水比的情况下,关于降低反应压力对脱氢反应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下列关于循环氢气压缩机的说法正确的是()。随脱氢反应压力的提高,脱氢转化率()。适当
- 注入的去离子水中应通入()。脱氢反应发生在()中。脱氢注水泵流量一般采用()的方法进行。氢气
空气
蒸汽
氮气#脱氢进料加热炉
脱氢进料换热器
脱氢反应器#
气液分离罐调节出口阀开度
调节旁路阀开度
改变冲程长
- 调小脱氢注水泵冲程后()。催化剂烧焦阶段,需杜绝反应器局部高温,主要手段有()。脱氢分馏塔进料泵油杯液位应保持在油标的()高度范围内。注入的水量将变小#
注入的水量将变大
循环氢气中含水量将变小#
循环氢气
- 脱氢反应注水的量以循环氢气中的水含量在()为宜。维持炉出口温度不变,停脱氢反应器进料后脱氢反应加热炉负荷将()。脱氢分馏塔进料控制阀停仪表风后()。气液平衡时的气相是()。1000PPm
2000PPm#
3000PPm
4000
- 当双烯选择加氢反应转化率过低时主要通过提高()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统一单桶重量脱氢催化剂装填同一脱氢反应器时,堆比重越小的脱氢催化剂需要的桶数()。注水泵是()。脱氢催化剂停止注水则使用时间将()。脱
- 经减压后进入脱氢反应器的氮气压力在()MPa左右。正常生产时脱氢分馏塔塔底泵停运后提馏塔塔底液位将()。0.1
0.25#
0.4
0.6上升#
不变
下降
变为100%
- 双烯选择加氢反应的氢烃比是指()的摩尔比。对于给定的反应温度和水比,乙苯的转化率随着反应压力的降低而()。脱氢反应的主要工艺参数有()。脱氢分馏塔进料泵停可能会引起()。在PID调节仪表中积分时间延长,则
- 循环烷烃换热器进油前需将换热器内的氧气置换至()。O2>21%(V)
O2≤2%(V)
O2>0.5%(V)
O2≤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