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32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美术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 [多选题]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 A.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但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下.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10分)
  • A.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分)(2)课程性质和特点。(2分)(3)学生年龄特征。(2分)(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2分)(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1分)(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1分)

  • [单选题]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表扬属于( )。
  • A. 负强化
    B. 内部强化
    C. 原始强化
    D. 条件强化

  • [单选题]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的心理研究方法是( )。
  • A. 教育观察法
    B. 自然实验法
    C. 实验室实验法
    D. 教育调查法

  • [单选题]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 )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 A. 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多选题]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
  • A. 对

  • [多选题]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 )。
  • A. 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B. 自然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
    C. 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D. 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发展

  • [单选题]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 A. 调查法
    B. 访谈法
    C. 历史法
    D. 实验法

  • [多选题]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忙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但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塾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 A. 【参考范文】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在殡葬的时候出现了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也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搜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丰富其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过度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他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朋友的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地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会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因此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zryv5.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