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材料: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人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203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课外阅读(extracurricular reading)、正确对待(acquir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前提条件(precondition)、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奴隶社会(slave society)、意志坚强(tough mindedness)、英国首相(british prime minister)、四书五经、参考答案、有条件的(conditional)

  • [多选题]材料: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激励人奋进的话,可是,苦难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的,学会正确对待苦难更有现实的意义。在一次聚会上,那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企业家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british prime minister)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搭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conditional),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不再受苦。这时,别人听着你的苦难,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只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能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不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吧。"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摘编自《课外阅读》2007.9)   问题:   (1)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2)每个人都有表达、申诉的权利,可是艾顿却说"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谈谈你的理解。(10分)

  • A. 参考答案:(1)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条件就是,你战胜了困难,不再受苦。这时候,别人在听着你的苦难的时候,才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而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这时候苦难对你来说是一笔财富。(4分)(2)艾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conditional),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里,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2分)如果艾顿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无论他说什么,在别人听来,无异于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2分)即使说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那么别人只会觉得他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2分)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取决于自己。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2分)我们应该坚强面对,勇于奋斗,最终战胜苦难,让它成为人生中真正值得汲取的财富。(2分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
  • A. 射
    B. 诗
    C. 御
    D. 数

  • [单选题]日本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
  • A. 20世纪末
    B. 19世纪末
    C. 17世纪末
    D. 18世纪末

  • [单选题]( )的速度、质量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 A. 思维
    B. 反应
    C. 语言
    D. 理解

  • [单选题]元认知策略一般不包括( )。
  • A. 计划策略
    B. 监控策略
    C. 调节策略
    D. 复述策略

  • [单选题]在古代,"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
  • A. 老子
    B. 孟子
    C. 孔子
    D. 荀子

  •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发现忘带老年卡,对司机说:我没带老年卡,让我上车行吧?司机说:抱歉。按规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须投币。有位乘客听到,怒了:你这人咋这么不通情达理?人家都已经说明了,你还刁难。司机说:公司规定,我不能违背:你既然这么好心,要不替老人把车费付了吧?这位乘客后退,说:凭什么?司机自己掏出钱来,替老人投了币。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联想和感情,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 A. 【写作思路】材料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发人深省。公交车司机的做法符合公司规定,却被乘客指责太不通情达理。但最终解决问题的人却是这位不通情达理的公交车司机。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公交车司机与乘客的做法,来确定文章立意。如果从公交司机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遵守规则与人情变通。公交车司机一方面遵守了公司的规定要求老人投币,一方面又充满人情味的为老人垫付车费,将规则与人情融合到了一起,其做法让人动容、令人深思。如果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做人做事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中的乘客明显是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批判别人的行为,但当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境遇时,他的做法却不尽如人意。可见,讲道理是一回事,做事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光说不做,更不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当然,若从社会道德层面进行立意也是可以的,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z366ko.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