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计算公式(calculation formula)、内摩擦角(internal friction angle)、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
...)、平均值(average)、构筑物(structure)、基础上(basis)、不满足(does not satisfy)、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接近于(close to)、阶梯形柱(stepped column)
[单选题]某建筑物阶梯形柱(stepped column)下独立基础,如图所示,柱子截面尺寸为0.8m×0.6m,基础底面尺寸为3m×2.2m,基础上阶截面尺寸为1.8m×1.0m,经计算,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平均净反力pj=300kPa。基础混凝土采用C20级(fT=1.1N/mm2)。取aS=50mm。
A. A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某建筑物基础尺寸为16m×32m,基础底面埋深为4.4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值为13.3kN/m3。基底以下持力层为粉质黏土,浮重度为9.0kN/m3,内摩擦角标准值K=18°,黏聚力标准值CK=30kPa。根据上述条件,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的计算公式确定该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最接近于(close to)()数值。()
A. 392.6kPa
B. 380.2kPa
C. 360.3kPa
D. 341.7kPa
[单选题]某筏基基础尺寸为16m×32m,从天然地面算起的基础底面埋深为4.0m,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1.0m。基础底面以上填土的天然重度平均值为19kN/m3。作用于基础底面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的竖向荷载分别是122880kN和153600kN。计算地基变形用的基底附加压力最接近于(close to)()数值。()
A. 174kPa
B. 184kPa
C. 194kPa
D. 204kPa
[单选题]某建筑物基础尺寸为16m×32m,基础底面埋深为4.4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值为13.5kN/m3,作用于基础底面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和标准组合的竖向荷载分别是122880kN和153600kN。在深度12.4m以下埋藏有软弱下卧层,其内摩擦角标准值K=6°,黏聚力标准值CKk=30kPa,承载力系数Mb=0.10,Mxc=1.39,Mxc=3.71。深度12.4m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已算得10.5kN/m3。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总压力并验算是否满足承载力要求。设地基压力扩散角取θ=23°,下列各项表达中()是正确的。()
A. 总压力为270kPa,满足承载力要求
B. 总压力为270kPa,不满足(does not satisfy)承载力要求
C. 总压力为280kPa,满足承载力要求
D. 总压力为280kPa,不满足(does not satisfy)承载力要求
[单选题]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压力的计算(e>b/6)。某构筑物基础(见图3.1.2.5),在设计地面标高处作用有上部结构传来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偏心竖向力680kN,偏心距1.31m,基础埋深为2m,底面尺寸4m×2m,则基底最大压力为()kPa。()
A. 300.3
B. 204.2
C. 150.15
D. 250.63
[单选题]一桥台的地基是新近沉积黏性土,天然孔隙比e=0.9,液性指数IL=0.75,则该地基容许承载力为()kPa。
A. 110
B. 120
C. 130
D. 90
[单选题]某桥墩基础底面尺寸为4m×8m,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相应于作用的长期效应组合时,作用于基底的中心荷载N=8000kN(已包括基础重力及水的浮力),基础埋深1.5m,地基土层情况如图3.3.3.3所示,地基土层室内压缩试验成果见表3.3.3.2.如果沉降计算的经验系数M取0.4,则基础中心的沉降量为()cm。()
A. 0.98
B. 1.22
C. 1.34
D. 1.47
[单选题]某建筑物柱下矩形基础,基底尺寸为2m×2.4m,埋深为1.5m,柱传给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标准组合值FK为900kN。试问:
A. C
[单选题]某砌体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尺寸如图所示,基础顶面处相应于作用的标准值为:永久荷载轴压力F=300kN/m,可变荷载轴压力FQk=136kN/m,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7,基底以上基础与土的平均重度为20kN/m3。
A. 假定底板单位长度的最大弯矩设计值为80kN~m,其他条件同题目(6),分布筋采用HPB300级(fy=270N/mm2),确定基础底板的配筋(主筋/分布筋),最合理的是()项。A.8@80/φ8@200
B. 10@100/φ8@250
C. 12@150/φ8@300
D. 14@200/φ8@350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xgyd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