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初级中学语文题库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模拟在线题库106,更多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综合练习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初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下列学生的笔记中归纳不正确的是()。
A.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
B.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原来是”)
C.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D. 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其:“他的”)
2. [单选题]学习完《桃花源记》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要求写一写“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以下是学生作业中的部分摘抄,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A. 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 桃花源被武陵人意外发现,又神秘地消失,作者可能在暗示桃花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桃花源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方精神的净土
D. 桃花源只是失败者逃避现实的港湾,是陶渊明懦弱、妥协的借口
3. [单选题]教授《鸿门宴》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出自该文的成语有哪些,下列选项中的成语不符合要求的是()。
A.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 扶摇直上
C. 秋毫无犯
D.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 [单选题]教学《木兰辞》后,为了引导学生把握我国古代叙事诗的特点,教师准备举其他诗进行补充讲解,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 《孔雀东南飞》
B. 《琵琶行》
C. 《陌上桑》
D. 《离骚》
5. [单选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提醒学生善用比喻,以下不属于比喻手法的是()。
A.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B.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C.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D. 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6. [单选题]教学《荷塘月色》一课,学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其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B.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C.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D.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7.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启蒙文学,介绍说:启蒙文学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家与作品。下列不属于启蒙文学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的是()。
A. 歌德《浮士德》(goethe s faust)
B. 卢梭《爱情之歌》
C.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D.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8. [单选题]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段(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回归生活: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也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下面有关这则总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
B. 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C. 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
D. 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9.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包括()。
A.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B.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C.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D.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10. [单选题]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程度,经常会出一些关于名言出处的问答题,“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出自哪部古代经典名作()。
A. 《孟子》
B. 《论语》
C. 《墨子》
D.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