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32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客观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创作实践(creative practice)、民族压迫(national oppression)、一面镜子(a mirror)、人的内心世界、“平均地权”、处心积虑(deliberately plan)、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ourgeois-democratic republic)、推翻清王朝

  • [单选题]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 A. 自由的可贵性
    B. 对王权专制的痛恨
    C. 以流血为革命的方式
    D. 对祖国的忧虑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它的本质是(  )。
  • 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下面的题目(二)受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由知识产权新闻宣传中心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共同完成的首次“中国公众知识产权文化素养调查”近日完成。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总体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指数为42.1,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较大,北京指数为最高。调查显示,公众对知识产权内容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机密、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反不正当竞争、科学发展权与外观设计权的认知,全部回答正确的比例为0.8%。而在所有被认知的知识产权内容中,又以专利的认知率最高,比例为85.9%;其次为著作权与商标权,比例分别为75.7%与70.0%;地理标志与反不正当竞争的选择率则为9.3%与9.0%;48.2%的公众了解知识产权是财产权;35.2%的网民对在互联网上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作品行为有正确的认知;61.4%的公众坚决反对盗版。目前,我国各地政府为了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纷纷推出各种奖励或经济优惠政策。这些政策鼓励无疑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但由此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注意。在大量申请的专利中,存在专利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中,“垃圾专利”所占的比例在节节攀升。而有些企业在捞到经济实惠后,将大量注册的商标抛弃一边,这无疑又浪费了国家大量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我国公众总体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绝对值属于(  )。

  • A. D

  • [单选题]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 A. 民主
    B. 民族
    C. 民权
    D. 民生

  • [单选题]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
  • A. 白族男女青年用对山歌来建立恋爱关系
    B. 张老板逢年过节都要去祭拜赵公元帅
    C. 清明节时有些人去扫墓
    D. 独龙族过年过节时剽牛祭天

  • [单选题]某校对五年级100名同学进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有58人喜欢语文,有38人喜欢数学,有52人喜欢外语。而且喜欢语文和数学(但不喜欢外语)的有6人,喜欢数学和外语(但不喜欢语文)的有4人,三科都喜欢的有12人,而且每人至少喜欢一科。问有多少同学只喜欢语文?(  )
  • A. 27
    B. 34
    C. 14
    D. 26

  • [单选题]中国目前的社会构成仍呈金字塔状,八亿多农民居于塔底,中产阶层处在塔的顶部。秉持科学发展观________,全方位推行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目前发展________与速度,中国有望在中共建党一百周年,初步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流的、橄榄形的、稳定并和谐的社会结构。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原理 模式
    B. 原则 模式
    C. 规则 规模
    D. 原则 规模

  • [单选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根据下列选项,回答下面的题目: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童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人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deliberately plan)、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现代、后现代主义只要把握住了“有意味的形式”,就能取代现实主义
    B. 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应该蕴含深刻的内容寓意,具备鲜明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C. 托尔斯泰属于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为现实主义作品
    D. 现代、后现代主义所表现的现实,不如现实主义所表现的现实来得直观、全面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w49q4g.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