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纲领性文件(programmatic document)、教育质量保障体系(educational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义务教育学校(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s)、重要性和必要性(importance and necessity)、引经据典(chapter and verse)、义务教育法(compulsory education law)、情真意切、具体规定(specific stipulations)、条理清楚、内容空洞
[多选题]材料: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苏格拉底的论述并没有说服所有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一一"道德可教吗?"
请以依据材料含义进行写作。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书写。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A. 【参考范文】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一一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
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最后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给整个教育带来了革命的是( )。
A. 全民教育
B. 终身教育
C. 教育民主化
D. 教育现代化
[单选题]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是( )。
A. 杜威
B. 皮亚杰
C. 舒尔曼
D. 谢夫勒
[单选题]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个别教学
B. 班级授课制
C. 现场教学
D. 启发式教学
[单选题]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事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 )。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阈限
C. 绝对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单选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超水平发挥往往伴随着( )情绪状态。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 应激
[单选题]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方案
D. 教学指南
[多选题]材料: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问题: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
A. 该市出台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审查义务教育办学效益,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的资源利用,促进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该市教育局的措施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具体的措施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不利于义务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也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该市教育局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义务教育效率的整体提高为目的。(2)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该市教育局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学校的均衡发展。(3)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市教育局政策的出台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仅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4)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均衡分配义务教育资源。该市教育局出台的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政府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z5x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