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人口迁移(population migration)、学而优则仕(good scholars following an official car
...)、历史事件(historical events)、革命党人(the revolutionist)、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陈寅恪先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工业革命的影响、商品进口税(duties on imported goods)、资产阶级专政(bourgeois dictatorship)
[单选题]西方学者认为,宪法作为最高权威高于一切,是自然法和全民意志的体现。对此,有评论指出,事实上,资产阶级“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该评论揭示了()
A. A.西方的任何社会力量都不能逾越宪法B.资产阶级意志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愿望C.西方宪政以民主的外衣行资产阶级专政(bourgeois dictatorship)D.普通民众并不能从宪法中享有民主权利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单选题]1925年到1929年,德、法、比等国的关税分别提高了29%、38%和50%,1930年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进口税(duties on imported goods)平均提高约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各国提高关税的结果()
A. 有效保护本国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
B. 推动各国对外贸易趋于平衡
C. 促进世界贸易趋于稳定
D. 加剧世界经济大危机
[单选题]“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宗教改革的影响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单选题]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A.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B.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C.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D.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单选题]武昌起义之后,广州地方商绅要求光复广东的请愿活动被两广总督张鸣歧驱散,革命党则暗杀满族将军并组织民军向广州进发,广州商绅再集会选举张鸣歧为新政府都督,不料张鸣歧已逃出广州。广东光复的过程说明()
A. A.商绅斗争目标不同于革命党人B.革命党暴力活动得到了商绅支持C.当时封建统治的支柱是商绅阶层D.各阶层在反清的方式上不尽相同
[单选题]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单选题]“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在全球的确立B.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C.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D.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单选题]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z4q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