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课堂气氛(classroom atmosphere)、表现手法(technique of expression)、情景交融、艺术境界(artistic realm)、主要任务(major task)、客观事物(objective things)、身临其境(self participations)、流于形式、生搬硬套(rote)、真正动起来
[单选题]阅读《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本堂课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
B. 在教学中,教师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
C. 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rote),否则只能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
D. 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A. 主观想象
B. 综合评估
C. 主观情感
D. 客观分析
[单选题]教师在总结"焉"字的用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语气词,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B. 未知生,焉知死:代词,意思是"哪里,怎么"。
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D.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的"真"与"美"。(1)欣赏第一幅画面:师:指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生答,师明确: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师: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些物象的特征。问:天色是怎样的?答: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高远、洁净。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答:清。问:鸽声是什么样的?晴天下驯鸽的飞声。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答:静。以闹衬静。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答: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破屋残垣。师: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屋残垣和小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答:身临其境(self participations)的感受。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答:像北国的秋天一样,清静悲凉,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如此设计的目的是()
A. 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情景交融的美。
B. 为了总结概括感知课文。
C. 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D. 让学生理解散文写作的表现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wdgel.html